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自然观和审美观决定了现代环境空间的内涵要由意象来体现和寄托。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理论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现代高科技空间创作具有高情感高文化价值的生存空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书法艺术的形态、美学品格、哲学思想、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特征。中国书法艺术对现代设计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应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并以它那独特的魅力熠熠生辉。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其富有时代的特色,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在日益趋同的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包装的风格倾向、情趣格调以及形式所包含的内涵意念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追索包装在现代社会精神层面的特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的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设计界对于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与现代设计艺术风格的探求越来越关注,如何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尽显个性的设计品位,使中国设计屹立世界前列,成为当今设计艺术的重要课题。挖掘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理论、设计艺术风格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影响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展望,诣在说明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的融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主流与动力,而能否发扬民族文化也是体现国力强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再现与重构——论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理论阐释与经典案例相对接,从生态理念、空间意象、具象元素等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设计艺术不但不能忽视对传统设计文化的承继,更要将后者视为创作的源泉并进行"再设计",方能使当下艺术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中式风格设计是在时代的语境中,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的有机融合。对其研究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视角层面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从形式层面看,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要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装饰特征、材质与色彩体系并将其固化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从文化层面看,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要吸取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理念等人文精神来提升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软实力",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与"硬实力"相联系,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设计艺术作为古代中国的软实力,曾经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表现为精神的感染力、文化价值的可增殖力。再造现代中国设计艺术的软实力,要对传统有正确的认知和作为;要更新设计理念,达到艺术品质和功能的双突破;要注重原创性,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而对其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则很少关注。从文化与散文相结合的角度,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现代理性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专业学理精神和批判重建精神。这四个方面表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图形和现代平面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社会文化的象征, 回旋形在中国传统图形中是一种具有典型民族造型特征的构成形式,从分类、结构分析及形式美原理几方面对回旋形构成形式进行研究并剖析现代设计可以在深入领悟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艺术设计之中庸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产品的同质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剧,在经济领域竞争过程中,已不再停留于产品初级使用功能和同化品质层面的竞争,而逐步演化为设计能力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高层次方面的尖端竞争.这就促使艺术设计产业中设计对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衍生再发现和民族审美传统符号的追根溯源式再创作尤为迫切.文章将着手于从稳定和影响中国社会千百年的"中庸之道"精神文明系统对中国艺术设计视觉系统的交集部分进行讨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元素与艺术设计原创艺术性的后传统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析.  相似文献   

13.
港台新儒学家徐复观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的心性、生命,并从中挖掘出艺术的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艺术精神视为不待外物的"纯"精神,它突出表现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因为自然山水最能释放人的生命本性、精神的自由性,而这一点恰与老庄精神相合拍。老庄学中的"道"即是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庄学中面对现实人生的主体修养功夫,被视为艺术精神的主体,作者在这一发现背后试图寻求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本真表达方式,以对抗长期以来唯西方艺术为艺术的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设计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象征,体现着中国设计史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中国设计史与传统吉祥图案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我国悠久的设计艺术、风格等,为现代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作为具有东方魅力的形式艺术发展到今天,对各种现代艺术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许多成功的现代标志都因为在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标志设计之间寻求到恰当的审美融合点,而实现了具有时代民族精神的艺术创意。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标志,设计者应该在遵循现代标志设计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图形的艺术精髓和创意理念,在设计中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具象、意象及抽象等三个审美层面进行艺术创造,这样的创作方式同样也是标志设计开拓民族设计风格进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6.
水墨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精神的感悟。水墨动画作为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的产物,承载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对水墨动画的解读,离不开对民族审美意象的分析,也离不开对水墨艺术精神的解读。通过对水墨动画的艺术形式与内在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希望立足传统文化,力求运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进一步挖掘和推广本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法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出发 ,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书法中的影响以及中国书法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命精神与审美趣味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要促进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要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就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层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而且体现在宗教文化的“重生”意识上。  相似文献   

20.
现代转化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基本内涵、必然逻辑、实现路径,是把握这一关键的首要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内涵,从一般的理论层面看,尤其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它不是文化的单体行进,而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是建立纵向传承模式和横向创新模式相统一的双向转化机制。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必然逻辑,体现为外在客观实践的需要和内在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实现路径,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统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系、外来思想文化与传统主体文化的关系、文化之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