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港散文诗创作近年出现一个高潮,此前散文诗在香港受到相当的冷遇。散文诗创作主客观条件都相当充足的香港诗坛迟至90年代才有散文诗热的出现,与两岸三地的历史背景及文坛的互动不无关系。香港散文诗取得的成就与香港新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互为照应,未来的香港散文诗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类。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凝练灵巧,富有情韵,具有小巧、凝蕴、空灵、意境、理趣、音韵等六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许淇的散文诗把对北方大地的赞美和对勤劳淳朴的兄弟民族的讴歌作为主旋律 ,进入新时期后 ,他写下《掀开世界画册》和城市交响组诗、细砂集 ,取象从微观转向宏观 ,由自然转向社会 ,他的词牌散文诗拓展了散文诗表现领域。许淇在散文诗体式上作了多方面探索 ,他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和散文、词牌等文学样式中吸取营养 ,丰富了散文诗的表现力。他的散文诗结构多变 ,手法灵活 ,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4.
在新文学史上 ,鲁迅是中国新诗的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尽管他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新诗并不多 ,而且过早的终止了实践 ,但他的新诗毕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客观的说 ,鲁迅的新诗的实验与开拓的意义远远大于其艺术成果的积累。这也是本文考察鲁迅终止新诗创作这一问题的思想出发点。文章拟就 :关于鲁迅的新诗创作 ,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人的鲁迅 ,从新文学史的角度看鲁迅的新诗 ,三个角度加以考察 ,尝试探讨鲁迅终止新诗创作的原因。仅就创作个体而言 ,我们很难简单的评价鲁迅的最终放弃新诗创作的选择 ,对于新诗坛乃至新文学发展的利弊得失。但需明确的是 ,鲁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 ,他是在对自己的个性气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在审视了自身的新诗作、新诗坛和整个新文学史之后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重在改造”的精神实质 ,即剖析国民性弱点、挖掘国民劣根性病根、表现理想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6.
印度作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是通过诗歌而奠定的,泰戈尔也是以散文诗<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在他散文诗的创作中,诗人一方面强烈要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途径来实现社会的改造.思想意识的矛盾直接体现在诗歌创作中.随着思想意识的提高,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全民族的命运和世界风云变化,同时他也不再热衷于追求人与神的和谐统一,对生命本性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传播思想史的角度, 论述了鲁迅早期的传播思想。对其文化传播的比较观、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结构及传播的现代取向作了评析。认为鲁迅这一时期的传播思想, 对当前的文化传播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都忠实按照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来构想散文诗的诗情内涵并付诸艺术表达,具体体现在构思方式、结构特点、抒情手段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如此,他们二人的散文诗,既富于鲜明的个性特色,又都深得散文诗文体的神髓或共同本质,为人们学习散文诗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对小说《社戏》主题的新认识:小说作者通过"我"对前后两种看戏情景不同的感受,表现了对冷漠、混乱、彼此排挤的人与人关系的深深憎恶;对人与人之间平等、融洽、相爱相助的和谐关系的赞美和向往.其深刻意义在于:通过对比手法,体现了鲁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小说由对农家少年纯朴、美丽心灵的赞美,从而在更深一层意义上显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丑恶、卑琐,表现了鲁迅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新诗理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是我国新诗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新诗创作对我国新诗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助威和推动作用;他的新诗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基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北宋后期的赋坛,黄庭坚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重要作家。黄庭坚充分认识到个人修养与辞赋创作的关系,也认识到超越辞赋的创作传统必须建立在继承、融会传统的基础上。他的散体赋或表现道德情怀,或探索艺术人生,见解深刻,情韵悠远,语言精警。他的骚体赋继承并发展了骚体传统,充分展示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艺术上,他的赋重在传神写意,使辞赋中的铺张描写赋予诗意般的韵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辞赋描写心灵感受的功能。他的赋重兴寄、重含蓄,融会传统,自由挥洒而又不逾规矩。  相似文献   

12.
13.
钟树梁先生散文创作数量繁多,成果丰硕。其散文创作,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城市的新气象而欢欣鼓舞,灌注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新事物的关注,使其理性的思辨带着生命的体温,做到了主观真挚与客观真实的较好统一。作者将其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融于散文之中,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吟诗填词,信手拈来,适得其体,尤其是散文集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散文、悼念文章,读来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于坚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思索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诗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于坚的诗学思想 :口语式语言的有效运用 ;着力塑造都市平民形象 ;以“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为诗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前期的翻译思想与严复多有相似,如翻译的启蒙与救亡目的、译法上的归化倾向、对读者的政治性误读以及译文语体的文言特质等。步入后期,鲁迅关于汉语文法、语义乃至文学的观念急剧转变,并几乎颠覆了其包括待译文本选择、翻译绩效、策略与语体以及翻译目的在内的全部翻译思想。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前后虽较暧昧,但时间考证及鲁迅晚年的回忆表明,《论翻译》中的那番评述与其说是对于严复的“大加赞赏”,倒不如说是冷嘲热讽。  相似文献   

19.
片面地以阶级论待鲁迅,就会视鲁迅的观念为非"人性".实际上,鲁迅的作品是真实人性的张扬,真情实感的流露,具体人性的再现.鲁迅散文中也闪显着"人"和"人性化"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光辉,充分展示了自我的思想意识、心灵感悟,宣泄了内心的情感,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始终不改的母题是书写心灵。但他对心灵的抒写经历了从“独善其身”的个人心灵的平静抒写与表述到“兼济天下”的人类精神与国民灵魂的冷静审视与探寻的发展过程。前期是一种个人独处的言志性创作,后期则是一种融入生活之后的主体与客体交融的社会拷问。他总是以极其平常的文字率真细腻地对现实人生展开深挚的思考与理想的追问,在庸常俗相的细微处发现人所未见的事理,使客观对象性灵化,主观情绪对象化,平凡事相宏大化,理想期待琐碎化,显得真率质朴,诗意浓郁,思想深刻,打造了素朴淡雅、情蕴深厚的审美艺术形态,也显示了创作者主体心灵的焦虑、紧张。他的创作不事雕琢磨,清新自然,但善用对比来突现事物的意义和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