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诗人"林黛玉的形象,凝聚着作者的理想和寄托.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爱情理想的成功和婚姻理想的失败,都与她的孤独境遇有关.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窥见作者内心对这种理想人格不可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保全而感到的深重悲哀.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命意识及生存处境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林黛玉的悲剧,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因为她自然发展的生命意识难以契合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她由自己的生存处境而敏锐地感受到的深刻的孤独感。林黛玉的形象以其感性的生命形式打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林黛玉作为曹雪芹主要塑造的人物之一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着重从两个角度研究林黛玉身上所蕴含的凤凰意义。首先,从其高雅的栖居及姓氏方面分析她身上所蕴含的凤凰文化;其次,从宗教角度探究她虽死不灭的凤凰式的涅槃重生。本文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进一步剖析了林黛玉的形象,有助于读者对林黛玉这一形象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赵玉芬 《南都学坛》2008,28(2):64-6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黛玉是封建叛逆",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基础上"的。到底如何看待林黛玉形象,她到底是不是"封建叛逆",还是应该认真品味原著,勇敢地正视这个问题。从林黛玉的出身、经历,对封建教育的反映,对宝玉读书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林黛玉不是一个封建叛逆。  相似文献   

6.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7.
读罢《红楼梦》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震撼人心的悲剧旋律。特别是对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1、因寄人篱下 ,仰人鼻息的经历 ,使她成为一个多愁善感、忧郁哀伤的“泪美人”。 2、她的鲜明叛逆性格。 3、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8.
《溪鳗》是林斤澜的短篇小说名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表美丽心地善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溪鳗,她既有别于妲己,又别于潘金莲,也有别于林黛玉,甚至比简.爱更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溪鳗》在女权主义面纱下,却充斥着男权主义的意淫,她同样没有逃离传统男性视角的观照和男性叙述的樊笼。  相似文献   

9.
论秦可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秦可卿这位女性。秦可卿是曹雪芹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兼有薛宝钗、林黛玉的优点,而没有她们的缺点。薛宝钗、林黛玉是秦可卿幻化出来的人物。正因为这样,整个《红楼梦》的始终,秦可卿早已预示,她的言行导演了一出悲剧。《红楼梦》的意义,也只有从秦可卿的形象中获得真正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本来喜聚会,却又自甘寂寞,甘愿离群索居。因为贾府里、人群中有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悲。她否定“仕途经济”,则是既否定那个社会的最高价值,也否定那些从事、热衷“仕途经济”的男男女女,这样,在观念上,她把自己分裂成精神主体与作为物质存在的主体。林黛玉始终生活于爱与被爱、自洁与合群的矛盾中。当她认定自由存在于世外的时候,她的人格从此就陷入内在分裂之中。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富有艺术力量的女性形象,她有花之容貌,竹之气节,散发着一种诗意美和自然美。在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的笼罩下,她对自然的纯真热爱和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具有前卫性和启蒙性,她的爱情悲剧命运,激发着人们的思考,呼唤着女性的觉醒,处处渗透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理论流派,此理论将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提倡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为林黛玉悲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12.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令众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悲剧性人物.林黛玉的诗情美使她成为众读者瞩目的焦点.曹雪芹为她撰写的二十多首诗词是书中两百多首诗词的精华,记录了林黛玉一生悲酸的心路历程,刻画出桐桐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很多人说黛玉的个性中有反封建的叛逆,我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出的更多是黛玉的无奈,对封建礼教的屈从。一方面是要恪守封建的道德礼教规范,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她处在人格分裂的矛盾痛苦中,饱受精神的压抑折磨。这使她流泪泣血流尽了最后一点血泪,走完了短暂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5.
正林黛玉是忧郁的。林黛玉为什么忧郁?就像患有轻度忧郁症似的?忧郁既构成对她内心的折磨,又使她的气质中有一种烟笼寒水的味道。让人越是看不透,越是想看,一看再看……林黛玉就这样唤起无数读者的怜爱与好奇心。她把忧郁变成一种美,这种忧郁的美,似乎比薛宝钗那种健康的美、史湘云那种阳光的美、王熙凤那种泼辣的美乃至晴雯那种大大咧咧的美、袭人那种温柔体贴的美,还要迷人,还要具有杀伤力。林黛玉是一位不仅自己爱哭,而且能让别人哭的美女。她的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莉倍佳是萨克雷《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萨克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男权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莉倍佳,在赤裸裸地撕开她美丽包裹亮出利欲追求的同时,也给予理解。曹雪芹完全从欣赏的角度来描写林黛玉,黛玉的被欣赏在于她没有血肉之躯女性的世俗之气,而是一缕纯净的自由之魂。病榻上供人欣赏的林黛玉与生活的和解,才是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摹尽封建社会女子百态,红楼诸女个性鲜明,各自摇曳生姿,林黛玉更是大观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作为以魏晋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来比喻的红楼才女,林黛玉也如谢道韫一般,盛有林下风致,论及林黛玉的林下风致,不容忽视的是其性格中隐士风度,林黛玉以其超拔的隐士风度超凡脱俗于红楼诸女之中.  相似文献   

18.
阅读女人三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邹平一、情圣一、艺术化人格林黛玉也许是你最喜爱的美女形象,因为她是虚构的。你一定听人说过,倘若真的娶妻,他不会要黛玉,而会要宝钗。你不必真的不信。语言在假设情景中没有意义,只是一种行为,表明他在说话。你可以让他...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摹尽封建社会女子百态,红楼诸女个性鲜明,各自摇曳生姿,林黛玉更是大观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作为以魏晋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来比喻的红楼才女,林黛玉也如谢道韫一般,盛有林下风致,论及林黛玉的林下风致,不容忽视的是其性格中的隐士风度,林黛玉以其超拔的隐士风度超凡脱俗于红楼诸女之中.  相似文献   

20.
简.爱和林黛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不朽形象,她们的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全文从她们所处的环境、人格魅力、爱情理想和反抗精神及爱情结局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