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徐锡麟英勇就义已经七十五周年了,可是,史学界至今对他的阶级属性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学者论及徐锡麟时,往往只注意他排满革命的言行,而忽略其贯穿始终的反帝爱国思想,从而认定他是种族复仇主义者,把他视为地主阶级反满派.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着重探讨徐锡麟的反帝爱国思想,及其与排满革命的关系.这既是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发扬其爱国和革命的精神,也可能有助于对他作出全面的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全局对孙中山的外交方略进行研究,认为孙中山的外交方略是动态的,具有日渐强烈的反帝爱国色彩和功利主义色彩。在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孙中山一直以夺取政权、完成政治革命为主要目的,为了夺权,纠缠于种族立义与民族主义之间,有时甚至不择手段。这种缺乏群众基础的实用主义外交导致了孙中山的多次失败。五四运动后,孙中山逐渐克服自己外交方略内在的矛盾──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与出让国权的矛盾,抛弃了实用主义外交,并向彻底反帝爱国外交转变。孙中山外交方略的特色及其内在矛盾的不断克服,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特性:软弱性、革命性,也表现了孙中山的伟大的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矛盾发展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格。但孙中山通过他的革命实践,在矛盾的斗争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断发展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他丢掉了对帝国主义某些幻想,公开高举反帝大旗,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他坚信中国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民族的独立解放;也能同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伟大的贡献。他的爱国反帝思想,至今对于我们还有许多教益。总结和研究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对于当前反帝、反霸斗争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孙中山的反帝思想,粗谈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晚清革命党人所办报刊对当时革命思潮的弥漫,产生过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民报>为最,其作用在于:宣侍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辩驳改良保皇言论,催发革命排满风潮;唤醒近代民族意识,引领反清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排满"口号经<民报>宣传而深入人心.<民报>所激发的,不论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还是革命党人内部"一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民族危机目益严重、国人忧患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下,最后都殊途同归--"排满革命",使整个社会把斗争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正如孙中山所说:<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认为其民族主义从提出"反满"到"反清"再到"反帝",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而且每一次飞跃都是革命的需要和时代的反映;同时还对孙中山的新旧民族主义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一生跟随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地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廖仲恺的政治思想作一浅论,从而探讨廖仲恺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廖仲恺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一对三民主义的阐述和发挥,是廖仲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一) 旗帜鲜明的反帝思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以反清和反帝为主要内容,它的完善经历了从旧民族主义的反清、反军阀到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廖仲恺和孙中山一样,不断地探求着救国的道路。外患深重、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要走救国富强的道路,反帝是首要任务。然而,由于清朝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一切矛盾的焦点,所以当时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往往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孙中山反帝爱国思想的萌发、形成和发展,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 孙中山所处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腐蚀的年代。也是满清政府屈膝媚外、镇压人民的年代。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当时的一切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一直以来被赋予多种阐释,其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存在并不断被强化着.事实上,五四运动"反帝"的概念是伴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为人们接受的,其间历经瞿秋白、毛泽东等众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不断阐释并最终在毛泽东那里得以确立且广为传播和使用,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9.
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同盟会在国内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言论机关.杨毓麟任<神州日报>总主笔期间,大量撰文,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痛陈民族危机形势,号召国人奋起反帝;宣传"排满革命",揭露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吏贪鄙残忍;痛斥清政府"预备立宪",揭穿其虚伪本质和荒诞措施.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实践性.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  相似文献   

10.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毛泽东与蒋介石,都亲自参与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维护国共合作,推动革命的发展,曾做过有益的工作。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由于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不同,逐步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种种分歧。蒋介石最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叛革命,使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维护新三民主义,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