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昌黎地秧歌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昌黎地秧歌经历了产生与形成期、成熟与兴盛期、动荡期、鼎盛期、衰落期、创新与振兴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七个发展阶段;岁时节庆、庙会、民俗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文化建设中的比赛和展演是昌黎地秧歌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更迭,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体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在传承方式上,艺人传承向多元传承发展,舞蹈语汇传承则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转变。  相似文献   

2.
以昌黎地秧歌为例,通过论述其起源、历史演变及主要形式、特点,指出昌黎地秧歌具有审美娱乐、健身康体、人际交往等丰富价值,分析了昌黎地秧歌能够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进而指出昌黎地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北鼓舞是陕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腰鼓、胸鼓、蹩鼓等多种类型,角色有男有女,参加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在表演形式上分行进鼓、场地鼓等形式。音乐伴奏一般有锣鼓伴奏、唢呐伴奏、舞者自身击鼓伴奏。表演时场面宏大,动作刚劲有力,它们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却有着共同的特征,集中表现出陕北人民欢快豪迈和质朴憨厚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音乐唱腔、语言道白,行当表演,乐器伴奏四个方面分别对阴险坠子戏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对音乐唱腔的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其它唱腔的具体分析;对行当表演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描绘;语言道白,乡土化,口语化的介绍;乐器伴奏自创和借鉴的组合等都分别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使大家对乡土气息浓郁的坠子戏,进一步了解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5.
宜黄戏的人物表演手法多样,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还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在表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唱腔节奏、声腔旋律方面,宜黄戏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宜黄戏的念功表现特色十足,地方色彩浓郁;声腔伴奏、曲牌音乐风格独具;在做功方面,宜黄戏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行当分工方面,宜黄戏的角色行当分工严密细致.在服装道具方面,宜黄戏早就传有“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宁可穿(用)得破,也不乱穿(用)错”的戏班训条;宜黄戏脸谱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线条简单明快,寓意明确深远,较为原始地保留了地方传统戏剧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6.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是依托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在该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存在和发展与地域民俗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表现在:地域民俗为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反过来,民间歌舞艺术也表现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民俗;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所具有的整体艺术风格、声乐与器乐的选取以及表演手法、表演形式的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等审美特征,均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探求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与地域民俗的依存关系,也是对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7.
冯振琦 《南都学坛》2000,20(2):113-114
钢琴即兴伴奏是即兴创作与即兴表演相结合 ,音乐思维与音乐感觉相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活动。如何掌握好这一表现技巧 ,首先应从歌曲的分析入手 ,并在实际伴奏中要做到手法力求简练 ,伴奏为演唱者着想及重视演奏手法与技巧 ,使钢琴即兴伴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社火是我国北方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彭阳县的社火表演仪式为例,利用地方志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描述并分析了当地的社火组织、表演仪式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9.
德奥艺术歌曲开创了以钢琴为主的器乐伴奏的表演形式。德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主要体现在"塑造性"与"延伸性"两个方面。对德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系统训练有助于培养钢琴演奏的"技巧性"、"歌唱性",并对其想象力、表现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无论是从旋律的发展手法、曲式结构的多样性,还是作品的延伸性,以及所要表现的情感方面,钢琴独奏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对德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练习来达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曲艺的具体生成源头及其情形"可证之史短",而从图像文物看,汉代乐舞百戏中的俳优诙谐表演、表情、动作、伴奏乐器及唱和形式等都与后世的曲艺表演形式相似,因此,曲艺的说、唱、表演等喜剧表演形式导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  相似文献   

11.
对卢梭的人类发展观进行探析,可以追溯其设想的4个人类状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过渡转化的:他把人类的最初样态设想为一个在天然情感支配下的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随着自然情感中自保心与怜悯心由平衡发展到此消彼长,人类由短暂的黄金时期即中间状态过渡到现在不平等深渊的社会状态;为了改变令人不满的现实,卢梭寄希望于公正契约下的政治架构和自然主义的教育,以恢复并提升人们的自然情感,从而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人类状态,即文明社会。分析认为,卢梭设想的人类状态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他关于自然状态、中间状态和社会状态乃至将来的文明社会的理论模型在历史中不曾出现过、在现实中也不存在、甚至在将来也很难实现,但它符合人们的美好想象与愿景。  相似文献   

12.
中华大地有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近 2 0年来这方面的开发已十分显著 ,尤其是民俗文化村的建立 ,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民族风情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 ,切忌攀比 ,应充分展现各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 ,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取得了甚大成就且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为人们指明了民族习俗与民法的联系和区别。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法取代民俗,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此外,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和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今天,恩格斯晚年法治思想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方法论,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俗与民法的关联和差别。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健身秧歌练习者、教练员、管理者、居民随机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练习者对健身秧歌的内容组成比较满意,在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以人为本"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多考虑锻炼者的切身利益。继续加强健身秧歌的宣传,建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健身秧歌运动。提高健身秧歌指导员的人数和业务水平,丰富健身秧歌练习内容,为练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按照初期"合作型"、中期"社区型"、后期"俱乐部型"、终期"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四个步骤进行健身秧歌的普及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它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地方性消费”受惠于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指的是具有特定消费惯习的文化主体是怎样以自身持有的地方性消费知识去经营物质生活中的各类消费。地方性消费生活是生态结构与历史进程的文化产物,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对地方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作为了解地方民众文化图式的独特视角,地方性消费研究是民俗学范畴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民间熟语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由于它反映了一定的民俗现象,因而极具民俗价值。考察青藏地区谚语、谜语的民俗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与生俱来的民俗属性、字里行间的民俗内容以及为民俗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与其它相关学科形成密切联系。一方面 ,在理论和方法上受相关学科的影响 ,另一方面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具有自己的特征 ,即表现出整体化综合性 ,且与其它学科交融互渗 ,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9.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能够被有效开发利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现象总和。以此定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性、稀缺性等都较强,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餐饮文化、休闲文化、节庆民俗、地方特色产品、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等五个方面。本文首先对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评析,然后进一步评价其旅游价值,最后就此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