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真正有效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广义上的教育者———全体成人的素质 ,尤其重要的是国民道德意识觉醒和道德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与它的新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的素质发展与提高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基本框架。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思想的延续,也是对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素质教育要求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健全人格,促进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它的目标是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正是一种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思想,并将这一理想逐步转化为现实的新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3.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9,22(5):125-128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全体性、重能力性、贯通性等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成果的学习,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发扬光大,并且与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刻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十分重视教育素质的优化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残疾人社会问题的解决不是某个群体或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青年既是自然概念,又是社会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青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从社会角度观照,青年形成则经历了萌芽、特殊化、普遍化三个阶段。所谓青年现象的普遍化,是指青年期已经在广大的未成年人身上体现。其内涵有三,其一,相对稳定的青年期成为全社会普遍的现象;其二,青年已具有明确的自觉、自立意识。其三,社会普遍承认青年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青年普遍化以国民教育的普及为前提。国民教育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目的在于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使之找到各自最佳的社会位置,并培养其社会主体意识和国民…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如下共识:未来世界的竞争就其本质而言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作为创造智力资本的教育,教育的成功与否以及它在一个国家跨世纪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何,最终又取决于教育的主体力量——教师及其素质结构。而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来看,由单一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固然存在着教育体制和运行模式方面不可否认的原因,也存在着教师自身综合性素质相对滞后的原因——后者往往更内在、更深层次;换言之,化解中国现代化流水线在教育这个狭窄瓶颈处所受阻塞的窘况…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往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阐述较多,这有利于引起全体民众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然而,对于素质教育的特征却研究较少。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特征,对于掌握素质教育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是非常有益的。要明确素质...  相似文献   

9.
一 这里所说的“祖国亲情工程”是指,由政府出面倡导的,政府行为与民间行为相结合的,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性的社会救助事业。其目的在于,为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 “祖国亲情工程”援助与救助的对象是贫困者以及发展机会稀缺者,如失学儿童、失业者、失去赡养提供者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者等等。 “祖国亲情工程”这一设想的依据,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目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应当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为其基本目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公正、普遍受益等重要理念越来越被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都已程度不同地认识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小学至今仍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与发展,与昔日计划经济体系相联系的应试教育模式已明显暴露出它的种种不足,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要实现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1.
综合治理是一项改造社会的管理工程,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性措施,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综合治理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治理。所谓全社会的力量,主要表现为四种基本  相似文献   

12.
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启动力量的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利益和经济增长的追求,而且内涵着对社会文明尤其是人的现代文明的重铸;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大厦的建构,不仅要有现代市场经济作为其坚固的基础,而且要有全社会的文化品位和精神素质作为其不朽的支柱。在高度文明的社会氛围中推进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造社会文明,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素质教育中 ,从身心素质到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学校体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遵循全员性、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荣辱观的评估和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既需要治本也需要治标,既有近期目标,也有中、长期目标;既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也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但就其基础和根本要素而言,主要应解决其本身的优化和经济基础及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两个根本性战略,因此,振兴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这样一个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和职责。为此,本文就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作一些简要的探讨。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 ,即渗透和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而是社会主体有意识地创造的。这种氛围一旦创造出来 ,又会对社会主体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制约、影响和规范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 ,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爱国主义的社会氛围 ,真正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对于强化爱国主义的教育 ,把爱国主义精神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力量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氛围的作用一是教育作用。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 ,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利用各种有利爱国主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7.
以人民性为核心原则与伦理基础整合国民、凝聚人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建构人民主权的现代中国的根本遵循。作为统合国家、民族与人民三维一体的政治领导与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承继传统“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创造性地运用整体性的“人民”概念整合全社会人口以塑造现代国民。在以全体国民为基础、以确立国民身份为途径推动中华现代国家建构的征程中,党坚持人民立场、认识把握社会矛盾、紧扣时代发展命题,开展系统的人民性实践。以人民性塑造整体的现代国民有力回应中华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社会政治基石。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范生的素质教育。师范院校应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内容、深化教育改革达到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推进全社会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一、素质的涵义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获得或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这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创新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  相似文献   

20.
一、国家所有制探源按照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它排除了任何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实行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和共同占有。在全民所有制形式下,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每个单位的全民财产的使用,都必须由全体劳动者经过集体协商,共同作出决策,任何个人都无权自作主张,自行决策。在共同决策的过程中,其商量和谈判的费用是相当高的,社会(注意,这时国家这个角色尚未登场)要兴建某项工程,必须反反复复地举行“全民投票”,以征得全体财产所有者(社会成员)的同意。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