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到女家结婚落户与甘肃农村生育率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是历史的必然 1、母系社会 男到女家是婚姻的唯一形式 在母系氏族制的早期,妇女从事采集,男子渔猎,实行族外群婚,子女知母而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到母系社会的发展期,已过渡到对偶婚,妇女经营原始农业,管理氏族事务和经济生活,男子都是上门到女方的氏族,形成夫从妇居的对偶家庭。这时男到女家婚姻的唯一形式,这种母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嫁娶和招赘两种婚姻形式。由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中嫁娶式婚姻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招赘式婚姻则非常少见。本文利用陕西省略阳县和三原县的调查数据,对于应时性和制度性两种类型的招赘式婚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婚姻形式与男孩偏好: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本文研究了严格生育控制下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男孩偏好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 ,嫁娶婚姻的生育行为有明显的男孩偏好倾向 ,而招赘婚姻的生育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偏好 ;男孩偏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招赘婚姻的流行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男孩偏好水平。研究结果为政府在农村降低男孩偏好水平、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父母投资回报假说 ,利用湖北省松滋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代际财富转移的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揭示了婚姻形式与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密切关系 ,说明了招赘婚姻在农村家庭养老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4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家庭年》,全世界的有关团体都以各种文化活动来宣传家庭的意义和功能.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两性结合,在此基础上组成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由婚姻决定的两性关系是夫妻关系.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为社会所重视,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招赘婚姻对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意义杨勇人类婚姻制度的每次转变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男子能做的事,妇女都能做,而有些妇女能做的事,则男子却做不到,因而许多民族把妇女认为是“文明之母”。这在原始社会母系...  相似文献   

7.
婚姻形式与生育水平: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研究了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农村人口在社会转型中婚姻与生育的变化过程和后果 ,为在农村稳定低生育率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儿子与女儿:中国农村的婚姻形式和老年支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湖北松滋的调查数据 ,研究中国农村子女的性别与婚姻形式和子女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子女的性别和婚姻形式对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和家务帮助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影响 ,但对提供农活帮助的可能性没有影响。据此 ,本文发现在松滋这样一个历史上嫁娶和招赘婚姻都被广为接受和实行的地区 ,女儿和儿子、嫁娶婚姻夫妻和招赘婚姻夫妻的养老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对解决农村社会与老年保障和男孩偏好相关问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湘北夏村的数据统计和个案访谈,研究发现夏村的招赘婚姻在2000年以后迅速衰落,新型的"两头住"婚姻模式大量出现。"两头住"婚姻模式具有提高赘婿地位、兼顾双方父母、代际关系柔和、家庭关系和谐等特点。在村落社会中,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女性婚姻自主权、子代和父代的理性考量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招赘婚姻的以上变化。文章最后对学界观点进行简要讨论和回应,期待对招赘婚姻变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我国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状况亓昕婚姻、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除承担着人类繁衍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外,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1.
杨建毅 《西北人口》2008,29(4):125-128
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到婚姻、家庭关系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属性之上,并赋予和表达着人的精神追求;自由、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是以人为本的本质需要。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的婚姻、家庭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人类婚姻与家庭形态研究史上,坚持唯心史观还是坚持唯物史观,是能否科学地揭示人类家庭起源和演变原因的决定性条件。1894年,恩格斯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阶级和国家起源及其消亡过程的客观规律,而且,它也在人类家庭婚姻形态的研究上,一反传统资产阶级家庭理论的窠臼,科学地指出了家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强调了坚持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去说明  相似文献   

13.
“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即婚姻之成立,是以男女双方依照法律和宗教习俗的规定结合为夫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演变进化。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相适应。我国少数民族目前的婚姻  相似文献   

14.
略阳县两类招赘婚姻类型的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茁 《人口研究》2002,26(1):59-66
利用略阳县男孩偏好文化传播抽样调查的数据 ,定量研究两类招赘婚姻的决定因素 :由人口因素导致的应时性类型和由经济因素导致的制度性类型。研究表明 ,应时性类型比制度性类型更常见 ,并且后者可以家庭内部传播而前者则不能。两种招赘婚姻类型的条件、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 ,决定因素也不相同。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婚姻习俗的变化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育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生育子女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是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因素。解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的生育观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意识的影响,旧的生育观念严重地障碍着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因此,转变生育观念,是当前我们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就生育观念来看,当前主要存在两种思想:第一是旧的传统观念“无男便是绝后,断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婚姻形式和与父母共居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湖北省松滋县的调查数据,对婚姻形式和与父母共居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后,夫妻的婚姻形式对婚后保持与父母共居关系的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嫁娶婚姻夫妻、制度变化型和应时变化型"招赘"婚姻夫妻在婚后与父母共居时间上呈现递增的关系,婚后5年内是最可能改变与父母共居关系的时期.本文最后讨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选点的考虑 要认识中国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拥有8亿多人口的农村社区。一切社会生活都以家庭为起点,它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社会。我们的着眼点就落在农村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上。剖析这个人类自己创设的、以婚姻和血缘为基本生活组织的家庭如何承担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赋予的职责,又如何适应当前的农村变革而使家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人民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大胆创造出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在短短的几年中席卷全国农村,巨大的冲击波对建国30多年中形成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发出了挑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家庭发生了抑或分化抑或统一,抑或分裂抑或重组,对于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因素该如何认识、如何评估?问题摆在面前,应当正视。  相似文献   

18.
家族的首要关系是血统、世系。但这些关系并不是从来就有且一成不变的永恒关系.远古时代,人类乱婚群居,无血统、世系关系,更谈不上家族和家族观念。最早的家族,是在人类的婚姻形式由原始乱婚经血缘群婚过渡到划辈分结合的族外群婚时出现的。由于当时是女子占统治地位的母权制社会,子女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因而它是一种女性为族长,男子居于女方,世系依母系计的母系大家族。每个母系氏族,相对  相似文献   

19.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也是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一个婚姻关系的确立,标志着一个新的生育单位的产生。婚姻和生育是紧密相连的人口活动形式。因此,婚姻管理和生育管理两项工作应该相互统一,由一个管理机关来承担。但是,我国的婚姻管理自解放以来一直由民  相似文献   

20.
周林刚  陈璇 《中国人口科学》2015,(2):104-114,128
文章以中国中部劳务输出大县(江西省修水县)为个案,从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3个维度就当前流动妇女遭受婚姻暴力的状况进行测量,并从个体家庭因素、社会资本、传统家庭文化和城市融入4个方面就影响该群体遭受婚姻暴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增加妇女遭受婚姻暴力的风险;学历越高,遭受重度身体暴力的可能性越大;健康的身体状况有助于抑制婚姻暴力的发生;资金借贷和重大决定支持网规模、亲属支持密度是影响婚姻暴力的社会资本变量;流动妇女对传统家庭文化认知越高、迁移愿望越强,其遭受婚暴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保护机制,充分激活多元主体在预防和控制婚姻暴力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