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爱思潮与现代中国启蒙的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性爱思潮的角度考察了现代中国启蒙的崛起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爱思潮与启蒙思潮的动态关系。作者认为,性爱思潮的兴起是“五四”现代启蒙最重要的原动力,其中所蕴含的个体主体性则构成了现代性爱的启蒙哲学指向。性道德的现代转型指向了人的深层价值秩序的改造,它标志着“五四”启蒙哲学的深层结构的形成。这种深度启蒙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实践中遭遇到道德两难的困境。灵肉一致的两难抉择一方面引发了启蒙思潮向“左”的转向,另一方面也构筑了20世纪20年代性爱思想永远令人感动的人性风景。  相似文献   

2.
五四青年虽然走出家门,但主体建构一直受到家族文化的牵引和制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一直徘徊在现代性爱和家族伦理的矛盾纠葛中.五四青年的觉醒从性爱意识的萌发开始,他们期望情爱与性爱的和谐一致,但却又总是在人伦与人欲之间挣扎,表现在文本中或是圣洁的精神恋爱,或是赤裸裸的性描写.个性解放赋予五四青年追求性爱的合理性,但家族伦理灌输的"万恶淫为首"的观念却又处处压抑着他们回避性爱,五四青年挣扎于人伦与人欲的漩涡中而苦闷、焦灼,却又无法在新旧/中西性爱伦理中寻找到平衡的支点,自我的分裂将使主体建构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  相似文献   

3.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及其榜题等的合称。汉画中可见大量远古圣王的画像,直观形象地呈示了政治从自然向艺术转渡的过程,凸显了艺术审美跟政治有机混融的特征。在尚文的礼乐格局中,礼和乐是一对并举的概念,礼与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证互释的关系。礼乐题材汉画在东汉后期名教深陷危机而仍然广受尊崇,其原因不能说不与它所歌颂与捍卫的礼乐政治的超越性和理想性特质有关。诗意浓郁的艺术之美对于孕育富有美感的国风有着深刻影响,其吉光片羽之于传统政治的崇高声誉,必将激励着华夏子孙沿着富有自己特色的治国之路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性爱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基本题材,也是昆德拉作品屡遭误读和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对政治与性爱在昆德拉作品中折射出的历史内涵以及昆德拉这一题材选择的"存在"动机作出分析和阐释.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为一、昆德拉为何选取政治与性爱题材作为进入历史之域、探索人性与存在的门径;二、政治、性爱题材表现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结合,成为昆德拉反映特定历史情境中人类生态与心态的可靠手段;三、昆德拉对政治与性爱的不同处理,植根于更深刻地揭示"存在"的艺术动机;四、昆德拉借助于描写政治异化环境中的性爱,以反映极权制度下生活的荒谬本质;五、通过分析拉伯雷、卡夫卡对昆德拉艺术观念的影响,探讨昆德拉题材选择的历史渊源与存在意味.  相似文献   

5.
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正在跨越传统的英美文学的地域边界 ,英语文学形象的文化阐释也变得日益复杂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 ,跨界研究 (Border -crossingstudies)的方法就相当必要。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 ,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应该有所扩大 ,不必局限于英、美两国的地理疆界之内。英语文学的跨界性和文化混杂性是全球化视野下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是可分为隐传统和显传统两个部分的,隐传统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心理无法改变,并一直在非自觉中制约着我们和我们的文学及文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显传统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和认识的。“五四”后的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所反的传统只是显传统,而在深层上是受着隐传统的制约并导致了“为艺术”的文学观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相似文献   

7.
两汉故事赋的表现题材及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湾汉简《神乌赋》的出土 ,让我们惊叹于两汉故事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钩稽相关资料不难发现 ,两汉故事赋或讲述鸟兽故事 ,或敷演历史传说 ,或再现生活场景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世俗民众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 ,其生成及传播方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赋作包孕着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学要素 ,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人物形象的鲜明 ,语言的个性化与通俗化 ,都形成了汉代文学中特异的存在 ,从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俗文学的发展演进有过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植于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其文学史地位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海派作家以其大量的充满商业才情的文学作品,迎合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消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了“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自身的欲望一直被压抑和遮蔽.直到新文化运时期,女性被禁锢的生命欲望才逐渐释放出来,女性才开始了性爱意识的现代觉醒.在冯沅君、石评梅、丁玲、张爱玲、苏青等为代表的现代女作家笔下,性爱观念从颂扬禁欲的纯洁爱情逐渐发展为追求灵肉的和谐一致.这一发展变化始终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基于人的道德和尊严,以性的觉醒来丰富和完善自我生命.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的“三化”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文学翻译实践,而且对非文学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化”为指导的译文可以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1.
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对“2 0世纪中国文学”观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80年代中期提出的“2 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是应学术界、文学界解放思想、突破政治对文学束缚的时代性要求产生的 ,显示出其世界性、全球性的研究胸怀与视野 ,受到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但是 ,时至今日 ,这一文学观又有明显的局限 ,这主要表现在未能突破文化对文学的束缚 ,成为一个非文学性命题。这种非文学性具体表现在现代性、共同性和文体性三个方面。进而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性”思路 ,即以“文学穿越文化政治”的思路代替“文化政治推动文学”的思维 ,从而体现文学对文化政治现实进行“本体性否定”的文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刘忠 《学术研究》2004,1(9):111-115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 ,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 ,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 ,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 ,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 ,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 ,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 ;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云刚 《齐鲁学刊》2007,(2):115-117
阿多诺眼中的现代艺术不仅仅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和体现,而且还和非同一性共同抵抗工业文明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实施对管理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否定。现代艺术所具有的断片性、谜语性、动态性、幻象性等诸多特征暗合了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因此,现代艺术作为理想化的艺术形态而倍受阿多诺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张三萍 《学术论坛》2006,1(9):27-29
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既具有思想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其一,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其二,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有利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其三,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还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B.马克斯在《现代世界的起源》中从全球的、生态的角度对现代世界的起源进行了非欧洲中心论的阐释。在罗伯特看来,1800年以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亚洲,亚洲与欧洲地位的变化发生于19世纪始自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纯粹由于便利的煤炭开采和殖民地,而在其他国家,政府起到了核心作用。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国家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对中国和非洲等地区进行疯狂掠夺,是这些国家工业资本主义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非系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发散性思维下的艺术构建,体现着现代随笔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其美学内涵是"随便"、"松散"和"无序",而促成"非系统"这些美学内涵的形成,其背后深层因素是中国现代随笔家一直抱着致力反体系化的思想理念。这种思想理念是以否定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其主要特征,是最具有解构性和破坏力的。因而,这种以"非系统"的随笔书写方式,完全颠覆了清代以来桐城派标举所谓"义法"、"考据"、"辞章"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7.
家园、回家,一直都是人类文学母题中弥漫的情绪。从托尔斯泰到卡夫卡,一代代作家都像虔诚的还乡者,构建着自己的家园。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洛夫、余光中、白先勇、聂华备赵淑侠、也斯等这么一大批处于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作家时,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其作品中的这股感伤;但不同的是,由于所居住地与本上的距离,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替换成了地理上的标识,乡愁、故土在文字间闪烁不定,潜藏欲出。 因此,当海gF~家的作品进人大陆读者的视野时,我们立刻就感觉到文本背后这种独特的气质。那种去国怀乡的切肤之痛,天涯羁旅的落寞孤独,…  相似文献   

18.
民治主义无疑是知识界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民治移植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他们也不时把目光投向了非民治主义,并先后提出了贤能政治、民治的党治、专家政治及新式独裁等一系列方案,汇成了一股不大不小、或隐或现的非民治潜流,力图以此来构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中国器乐在配器上的一个特色——“乐器人化”。这一特色表现为两方面:一为类比,二为借鉴。前者探讨乐器与人的关系,提出”乐器=人”的命题;后者探讨“洋”与“中”的关系,核心是“洋为中用”。尤其后者,为中国文艺提供了新信息,这一特色的深层文化因素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戏曲的“角色化”成分。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下,把“丑”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形象塑造上,出现“非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既非英雄,亦非坏蛋。他们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反抗日益异化的现实,因而否定人生的价值,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了西方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的深刻变化:从传统文学强调表现崇高、激情的原则转向对猥琐灵魂的揭示;从刻意塑造完美理想人物转向热衷于非英雄化形象的刻划;从注重真善美的追求转向对假、恶、丑的挖掘和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