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明核心、文明碰撞与文明衰落─—对汤因比文明理论的若干思考郭长刚英国著名史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文化形态史学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目前国内学人所及,大都是对他的宗教唯心史观以及他那以普罗克拉斯提斯式①的粗暴方法建立起来的史学理论体系进行批评,而很少对其...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赫牧寰·以儒学观念为主导,以封建宗法制为主体的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终于在世纪性的现代文明潮流的冲击下,走向了最后终结。历史虽然已经落幕,但对历史的思考却刚刚开始。《白鹿原》以文学的方式,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  相似文献   

3.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印度河文明遗址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它的兴趣持续不衰。许多专家学者们对它进行了辛勤的发掘、考证与研究,出版了不少研究著作。印度河文明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印度历史的传统观点,使在印度古代史研究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雅利安中心  相似文献   

4.
再论形态论方法和文明论方法[俄]A.W.科瓦廖夫近十年来,俄罗斯发表了讨论研究历史过程的文明论方法和形态论方法相互关系的大量著作,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局部文明的理论可以帮助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些机制,弄清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但它对各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和继...  相似文献   

5.
文明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俄〕11.H.约诺夫近年来,在俄罗斯的历史科学中流行一种观点:俄国历史理论的现代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和形态论的威信下降有关,这一危机可以借助对人类发展的文明论的方法克服,日益尝试把文叫论变为研究世界历史和本国历史的方法论基础。在...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康子兴 《社会》2022,42(2):29-59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理论色彩的寓言。鲁滨逊的故事不只是欧洲社会形式变革的产物,也是西方文明扩张的产物。在笛福看来,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写作,《鲁滨逊漂流记》也表达了他对时代与政治的思考。笛福借助鲁滨逊的航行来展示他对时代的观察,揭示远洋贸易对殖民地的奴役,批判海洋帝国在根基上的不正义。荒岛上的鲁滨逊是一个隐喻,旨在呈现生产与秩序的自然法则,展示财富与文明的自然基础。通过对文明与野蛮习俗本源的追索,笛福也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将其纳入连续而统一的历史进程。在笛福的历史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自然与文明的辩证法。依据这种辩证法,在合乎自然正义的法律秩序中,不同的文明传统可以实现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赵亚珉 《阅江学刊》2009,(2):121-125
《朗读者》以德国作家特有的反思意识,通过叙述一个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揭示了二战后人们对这场战争及其影响的种种思考和困惑,不失为对人类战争的另一种书写。从生死、爱情、文明、罪与罚等视角,阐释该小说的悲剧主题,挖掘其悲剧内涵,评估其文学价值,有助于通过深层次地探讨历史来剖析人性、启迪未来。  相似文献   

9.
论“中大”之路──全国首家外贸股份制企业改革试点的回顾与思考(上)钟山股份制,作为一种经济财产制度和法律制度,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这一文明的成果才在一些地区的少数企业中非规范化地被“试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铭铭 《社会》2019,39(3):1-56
本文以康有为完成于1904年底的《意大利游记》为说明性个案,试图呈现其欧亚文明论的基本面貌。文章将文本与这位“先时之人物”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勾勒出康氏的旅欧行程、意大利考察和文明叙述的轮廓,梳理了康氏在其“异域志”中表达的有关升平一统(帝国)、中西文明之异、文明关联互动等看法。文章指出,《意大利游记》是古代华文异域志的近代遗响,而康有为借之表达的看法,实构成一种“文明-现代性”主张。本文为作者所写有关法国社会学年鉴派文明与文明研究构想之论文的续篇。文章指出,康有为对文明的界定与其同龄人涂尔干的看法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点:康氏与涂氏都将现实发生的文明界定为“超社会现象”,视其为国族与世界之间的中间范畴,但相比于从结构观点看文明的涂尔干,康氏在考察文明的存在方式时更关注其历史的治乱轮替动态,也更为重视其政体实现形式。文章最后,作者思考了20世纪康氏欧亚文明论的遭际,指出相比“国族营造”之社会科学,康有为融通“我他”文明的叙述依旧有其启迪。  相似文献   

12.
在文明单位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历史结构的变迁,并对普遍的价值体系进行勾勒与评价,是日本的文明学者对比较文明学的定位。日本的比较文明的研究是从独善独尊的孤芳自赏状态清醒后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经过山本新、梅棹忠夫和伊东俊太郎先驱者的努力,现在已成长为一门备受学人们关注的学问体系。其中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国学者予以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徐志国 《社会》2019,39(5):80-105
休谟的国家理论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规范意义上的,即认为政治制度有野蛮与文明之分,只有文明的政府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自由与繁荣,其理想形式是经过科学设计的共和制政府;另一个是经验意义上的,即认为政府权威建立在人们公共意见的基础之上,其形成有着自然的历史过程,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之上,休谟一方面探讨了商业、风俗及理性的发展如何影响人们公共信念的变化,进而推动人类政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休谟指出,鉴于社会大众易受迷信的影响,社会的明智之士应当采取“审慎的社会变革观”,在尊重传统和保持权威的条件下推动正义和自由的实现,并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将文明作为研究的基点,认为每一种文明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和解体的阶段,从而产生新的文明,同时致力于寻找现代人类文明的出路,为未来的人类文明勾画了蓝图,并寄希望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 ,由总主编汝信 ,副总主编陈筠泉、陈启能、倪培耕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单位的一些学者撰写的《世界文明大系》 ,比较完整、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世界历史上的 1 2种主要文明 ,旨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传统 ,推进“世界文明”的研究 ,以有利于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已陆续出版的有《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犹太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黑人文明》、《美国文明》、《加拿大文明》、《斯拉夫文明》等 ,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现在 ,又出版了由姚介厚、…  相似文献   

16.
东方: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俄]H.A,伊万诺夫夏坎译[编者按]史学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对东方文明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颇具新意。此文在俄学术界曾引起很大反响。作者认为,历史研究应采用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而不应局限于某一概念。作者的观...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史。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明的故乡,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故乡。岁月洗礼,时光流逝,人们始终守望着文明的故乡,守望着文明的家园。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古城苏州落下大帷,辽宁境内的桓仁五女山城、沈阳故宫、盛京  相似文献   

18.
揭示多元世界中的中国原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多元世界中的中国原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研究李长莉沟口雄三是日本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他以鲜明的批判性和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在日本学术界颇受注目,他对于中国思想内在连续性的研究,对于中国文明原理独特价值的揭示,以及对于世界多元近代化的思考,触...  相似文献   

19.
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辩证思考周宏学盛秀英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搞上去,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全...  相似文献   

20.
<正文> 路易斯·曼弗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西方当代同行中,他可谓著述最多,读者最众,也最受学界尊崇。许多人认为他是人文主义规划和有机规划思想的大师。他最特殊的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社会进化、文明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然而长期以来,即使在美国,也很少有人对这一颇具战略意义的思考作过阐释性研究;直至最近,随西方工业文明屡陷危机,战略家和规划师们重新思考出路,路易斯·曼弗德才在他的垂暮之年名声大噪:1987年底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专门探讨他的著述的意义和影响;不久纽约州立大学还将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易斯·曼弗德城市与区域比较研究中心”,以推行他的学术思想和治世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从根本上说乃是社会文明的更新换代。许多学者也纷纷论证,当代世界正在步入一代新的历史文明。因此,研究探讨路易斯·曼弗德的哲学思想,城市—文化发展观,以及历史环境对其学术思想的局限,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