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创作主体与技术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技术在客观物质层面超越和支撑着艺术本体特别是创作形态表现,艺术则在主观精神层面努力突破着技术模式的客观制约和技术理性的巨大惯性而实现着突围,同时艺术还在用自身的创新和先锋思想在审美欣赏和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实现着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技术推动了艺术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也随之变化.技术给予艺术创作活动物质层面的基础支撑,既是创作工具,又是传播平台,二者相互渗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这种位置、角度、身份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创作、欣赏、审美接受等美学关系的变化.技术对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审美欣赏关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在传统社会阶段中原始手工技艺条件下艺术主体突出和着重于客观的物的表现;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时代的艺术大众化、波普化趋势则凸显出批量复制的美学特征.当下,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性质均发生改变,也即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时代中技术促使社会大众普遍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且二者间界限逐渐模糊,艺术作品表现形态也逐步进入非物质化阶段.技术发展经常会悄然突破和无形消解传统艺术作品的原有边界,艺术则努力从精神层面不断捍卫和重构出作品自身新的审美形式边界,在二者相互交织中出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审美接受相互渗透以及主客之间的角色互换等互动发展的艺术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2.
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技术是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这一漫漫旅途中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文中阐述了 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类型,辨析生态技术、高技术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 础上反思建筑创作本源。  相似文献   

3.
绿色技术经济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理念相结合 ,推广绿色技术及其新的经济核算体系非常重要。在宏观层面上绿色技术经济通过国家创新体系追求高的绿色 GDP的实现 ;在微观层面上 ,通过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核算指标促使企业采用绿色工艺技术 ,同时采用安全、节材和节能技术降低企业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成本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认为消除技术对人的奴役在于消灭其资本主义应用方式;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其本质在于构架,在语言层面上形而上学地把技术拯救归结思、诗意的存在。二者相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既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长期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建筑风格和建筑理论等专业层面的研究。试图从西方建筑美学的引进与建筑审美意识的觉醒、纳入艺术与美术范畴的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意识的觉醒的新的建筑历史观念的萌动等不同方面,考察20世纪中国社会新型建筑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程,从而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6.
建筑事故的发生,既有技术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构成建筑事故应具备四个条件: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通过对建筑事故成因及构成要件的分析与研究,为我们对建筑事故的认定与法律处理提供一个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时代相比,我们身处在一个技术的时代,一个技术的意识形态弥漫横行的时代。要了解现代技术的本质及其风险,我们首先要了解技术的由所从来,而这一点与科学的古今嬗变脱不开关系。在哲人海德格尔看来,古今科学观在标准(严格性、精确性),对象(自然观)和运作方式上存在着绝然的分野。这种分野直接导致现代技术(作为订造着的解蔽)与古代技艺(自身涌现的解蔽)存在重大不同。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作为促逼的解蔽,不仅将自然作为可计算的能量之源,而且对人的自然进行促逼和订造,从而导致了现代人受到技术的宰制和霸占性主导。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属加种差式定义方式,而是试图通过概念流转呈现实事的现身方式。不过,应该看到,海德格尔的追问限囿在形而上学层面,缺少必要的政治哲学和资本分析的眼光。借助现代国家、资本和现代技术复杂关联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技术的发生及其可能风险,这为我们的自我救渡提供了必要的思之准备。  相似文献   

8.
技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但对于什么是技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认识。文章在思考什么是技术问题的基础上,不是去给技术下定义,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技术的存在方式,即技术以什么方式存在着。首先从"存在"的概念入手,并分析了各种关于"存在"含义,认为"存在"的任何一方面的单一含义都不足以反映技术存在的含义;接着肯定了技术存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最后分析了技术存在的方式,并最终认为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是技术的最根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媒介权力论的角度研究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现象。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方式与人们精神生活样态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并在“技术对人的统治”这一层面上对现代传媒的权力性质来源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的演化进程中,技术始终是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决定媒介传播力、建构媒介信息方式与传播格局的关键力量.现代人在社会交往中对技术化传播工具的普遍依赖,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人类因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人”.技术在推动媒介进化的同时,也为人们开拓着更多的交往方式与主体性实现途径.技术工具对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也渗透于人们整合社会关系、建构交往方式、营造生活空间、探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因此,在技术化的交往方式中,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与发展,必然面临着对技术理性、社会角色以及文化价值的全方位适应,并由此实现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筑文化"趋同"是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建筑文化的营造中尤显重要.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在体现技术逻辑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以建筑空间形态文化为例分析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应理性认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充分理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随心生"的理念以及"新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当代建筑中,大量的自由形体创作作品几乎成等比数列增长,一些新名词不断涌现:参数化设计、数字模型、协同设计、集成信息模型、数控制造等。越来越复杂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设计思维的更新与数字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表现方法与手段,解放了建筑师对空间与形态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也不例外.过去,我们的祖先已从几何学中汲取建筑形象设计的灵感,并由此建立起审美的基本法则.同时,他们也通过学习自然,了解和掌握生灵万物的成长规律来创造新的结构支撑体系.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利用三维模拟技术来进行复杂的形体设计……这一切都昭示着科技对于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进步为建筑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营造出众多独特和生动的建筑精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广泛地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构成了教育技术的整体。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理念,这是对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积极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保证现代教育技术的顺利应用;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显著,与世界先进教育技术接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时代崭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将会支撑起新世纪的教育天地。  相似文献   

15.
以信息技术、存贮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势必冲击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 ,使图书馆功能多样化 ,性质和职能发生转变 ,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同时也对图书馆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技术标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纲领出现经验转向,试图打开技术这个黑箱,探讨技术内部的结构问题。关注技术的设计、技术试验、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应该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野,技术标准具有约束性与相对稳定性、系统性与竞争性、动态性与非线性。技术标准的发展经历了"始技术标准——传统技术标准——传统技术标准危机与革命——新技术标准体系形成"的过程,表现为新技术标准范式代替旧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园区既是高新技术与现代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高新技术与现代经济融合的有效形式.当前,高新技术园区已成为高技术及其产品的重要聚集地,高新技术园区特有的灵活的机制为园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而园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针对技术异化,另一类声称批判的是技术异化,实际上针对的是技术的负效应,而技术异化与技术负效应无论是在概念位阶、产生原因还是解决途径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单纯针对技术异化的技术批判是空洞的,而单纯针对技术负效应的技术批判又是被动的,应该树立符合中国现代化诉求的技术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价值取向不同,具有不同技术观。工业文明时期的技术形式为“硬技术”,其特点表现为:构成机理的还原式、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和社会评价的单向性,并在事实层面、本体论和知识论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下的软技术观立足于整体的自然与人的发展,在价值取向着眼于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其评价体系实现了预先分析与事后评估的结合。绿色发展视野下技术观的文化转型,一要转变技术至上观念,确立技术风险意识;二要肯定自然内在价值,实现生态觉醒;三要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从“伦理缺场”转向“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时代。在涉及人类生存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物质基础领域中,相应的技术变革与融合势如潮涌,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伦理关系,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技术条件下,深刻认识现代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有效发挥技术要素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功能,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水平,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