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邓剑鸣、李华飞同志《薛涛与元稹的关系问题及其他》一文(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邓文”),对于元薛愛情关系的论述似值得商榷,拙文意就这一问题向邓剑鸣、李华飞同志请教。薛涛与元稹是否真的见过面,这里姑置不论(即使见过面,也未必就一定存在愛情关系)。邓文对元薛存在愛情关系的论据有四: (一) 薛涛诗《奇旧诗与元微之》(二) 元稹《寄赠薛涛》(三) 薛涛诗《谒巫山庙》(四) 《云溪友议·艳阳词》  相似文献   

2.
《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问题讨论”栏内,刊载了黄敏兰同志和拙作《马克思论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的本质》(载《人文》1982年1期)的商榷文章,该文题为《略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形式——兼与佘树声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因事关对人类社会史发展的有无统一性的理解,因而,笔者认为对我过去曾经提出的观点,仍有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必要,并以此作为对《商榷》的答复,是否有当,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与《商榷》作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3.
最近,接连拜读了门岿同志的《元曲家刘时中待制及其作品考》(载《津门文学论丛》84年1期)和与我商榷的《谈元曲家刘时中的两个问题》(载《晋阳学刊》85年2期)以及黄天骥同志《独具特色的散曲呈文——谈刘时中的《上高监司》(载《文史知识》85年3期),孔繁信同志《论元散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复旦学报》复刊号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艺术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的兴趣。我在去年第一期《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与邱明正同志商榷的文章,题为《“共同美”在哪里?》。接着,去年第四期《复旦学报》发表了胡惠林同志和姜浪萍同志的两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同时,我还收到了几封读者来信,都是与我商榷的。关于“共同美”的讨论不仅  相似文献   

5.
《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刊发了邓国明同志的文章《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以下简称邓文),并被选入了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社会主义》1992年第12期。邓文对传统观念的“两个等式”,即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读来颇受启迪。但是,笔者认为,邓文对两个等式成因的具体说明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矛盾是可以“一分为三”的——对陈祖豪同志的答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拜读陈祖豪同志的文章《矛盾“一分为三”吗?——与坚毅同志商榷》(《学术论坛》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文)之后,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可以通过答辩,求教于祖豪同志和学术界同仁了。(一)被商榷者的总体观点究竟是什么? 要求商榷者了解被商榷者的总体观点,是合理的必需的。在许多拙文中,我都反复重申的总体观点是:承认“一分为二”,但不把“一分为二”绝对化,因此提出“一分为三”对它进行补充,当然也不想把“一分为三”绝对化,因此还承认“一分为多”,由于“三”是“多”  相似文献   

7.
<正> 拙稿《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罗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简称《商榷》)拜读之后,获益非浅,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8.
我疏解《圆圆曲》,主要是想要与姚雪垠同志商榷的。因为黄裳同志已经有文章了,所以我才改作《疏解》。我不同意姚雪垠的那些考证,我认为《圆圆曲》中叙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真实的,就象《长恨歌》、《桃花扇》的主要情节是真实的一样。也不同意姚雪垠的某些论点,我认为《圆圆曲》也不单纯是讽刺吴三桂、鞭挞吴三桂的,《圆圆曲》的基调不是讽刺,也就象《长恨歌》不是讽刺诗,《桃花扇》不是讽刺剧一样。文章发表以后,《晋阳学刊》编辑部转来了刘德鸿同志谈《圆圆曲》基调与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刊登了肖作树、方善鹏二同志的《就“绝对成本控制法”与夏应琪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响。我认为,二同志从理论上探讨“绝对成本控制法”(以下倚称“绝控法”)是值得欢迎的。兹就《商榷》所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商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绝控法的实质并不是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互相转化,而是产品的个别劳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这说明肖、方二同志并没有弄明白C、V转化的原理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区别。两者讨论的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把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消耗转化论扯到一起,是《商榷》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0.
在去年《学术月刊》第四期上,发表了张少康同志写的《也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也谈》),就拙作《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略谈》)中的某些论点提出商榷。我读了少康同志的文章,感到很受启发,他的有些意见我是同意的;但是,有一些意见,我认为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误解了我文章的原意。为了探讨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继续和少康同志商榷,并向广大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1.
1994年第3期《中文信息》刊登了岳庆顺的《不要以偏概全——与李民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岳文)。今借贵刊一角,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我在94年第1期《中文信息》发表的《“五笔字型”好还是音形码好》一文中谈到:“目前音形码的编码规则普遍采用汉字的声母和笔画、字根的读音声母来定义  相似文献   

12.
本刊一九八一年第六期刊载了胡义成同志《“写真实”的历史地位及其片面性——与周忠厚同志商榷》一文,本文是周忠厚同志对胡义成文章的答辨。  相似文献   

13.
我的《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点意见》去年在《文学评论》刊出后,陆续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并先后读到汪裕雄、魏理、李贵仁等同志写的商榷文章。对魏理同志和李贵仁同志的商榷文章,我已经写了《再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问题》和《三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辨正和澄清。现在这篇《四  相似文献   

14.
一、《顺宗实录》存佚问题的提出 《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年10月北京版)曾发表拙撰《今本<顺宗实录>非韩愈所作辨——兼与瞿林东、胡如雷同志商榷》一文。拙文指出现保存于《韩昌黎集·  相似文献   

15.
在思维发展史上,形而上学是从自发辩证法进到自觉辩证法的必经阶段。如何对待它,同能否完整理解并坚持唯物辩证法密切相关。为此,我根据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写了篇读书札记——《从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形而上学》(下文简称《札记》),发表在《晋阳学刊》八二年第一期。同刊八三年第三期,发表了林渊同志的商榷文章——《形而上学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下文简称《商榷》),并就《札记》在刊发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漏作了更正。《商榷》认为,《札记》的观点难以成立,“不能把这样的观点强加给恩格斯”。实际情况如何?这里进一步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17.
读了《江淮学刊》李冬生同志《略谈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季象图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一些问题》之后,想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题材与性质问题,发表一点很不成熟的意见,与李、季二同志商榷。一我认为李冬生同志一文的某些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可以同意的;但是李冬生同志的文章有片面性,必须经过讨论予以补正。李冬生同志的这几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一、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以表现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底,我写了《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一文(刊《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对当时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有关论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张怀瑾同志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过时”了吗?》(《文艺报》1959年第4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本文拟专就张怀瑾同志发表在1981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的《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兼答何国瑞、刘世钰诸同志》一文(以下引张的话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1981年第6期《社会科学辑刊》上发表的王正萍同志的《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一文,对我在同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对王正萍同志的《对〈如何正确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一文的商榷》作了回答。王正萍同志的答文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为标题。这个标题说明,在王正萍同志看来,我的商榷文有否定“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原理”的意思。果真如此吗? 现在,着重就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与王正萍同志再商榷,以就教于王正萍同志。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根本动力?王正萍同志在《答文》中说:“如何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呢?列宁的原话是讲得很清楚的。列宁说:‘相  相似文献   

20.
李志俭同志在《学术论坛》(1985年第4期)载文《发展北海市旅游业可行性初探》中提出:北海市应该大规模、快速地发展旅游业。对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一些浅见与李志俭同志商榷。李志俭同志认为北海市发展旅游业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