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创新型企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中,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力量。从优化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两个方面,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努力建设成为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国家,就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要建设以现代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3.
《咨询与决策》2011,(6):7-8
在不久前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确立了到2020年,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几个量化指标:一是在投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这也是世界的将近20个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指标;二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要超过60%,现在有的发达国家超过了70%,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小于30%,  相似文献   

4.
《科学咨询》2009,(7):11-12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承担"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任的不可能是其它市场主体,只能是掌握公共资源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营造支持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区域产业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政府发挥公共职能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结合莆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切实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王金成 《决策探索》2009,(22):23-24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结合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推进自主创新,怎样才能把自主创新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呢?  相似文献   

7.
曾锋 《科学咨询》2008,(15):1-1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把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把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而自主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9.
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  相似文献   

10.
何梅 《决策探索》2013,(22):50-50
创新型企业是指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发展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性创新为主导,使企业自身具备强大而持久的创新动力、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以品牌为导向,最终实现自身稳固发展、带动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今天,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愈加困难,要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下去,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分三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其次,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力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再次,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四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产学研合作,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是民营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良好发展前景的关键。近年来,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及科技局等部门,采取了各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白云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但由于区内民营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低为不争的事实,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白云区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之路,仍需要区政府在健全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提供优良服务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咨询》2008,(19):I0001-I000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万钢 《科学咨询》2007,(23):1-1
当前,我国科技工作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形势好,机遇大。一是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科技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三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给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能够显著增强,国际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共分八章七十五条,分别为总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企业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科学技术人员,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  相似文献   

19.
程津培 《科学咨询》2008,(9):I0001-I0001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有 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一些具体指标,如R&D/GDP指标大都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都在30%以下;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去年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