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强度效益的土地利用模式识别及状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义土地利用强度及强度效益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提出4 种描述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地利用典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强度测算及模式分类模型,给出了土地利用状态监测和模式识别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案例.这种新的方法能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分析和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损害结合起来,评估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系统作用的强度,这对于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长汀县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和2005年~2010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从0.32减小到0.1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下降快;(2)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具有从农田和裸地转化为城镇用地,从草地和灌丛转化为森林的特点;(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2.0324、2.0590和2.0706,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逐年加大,城镇、农田面积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3.
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是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9月5日,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为主线,以京津产业发展带、城镇聚集区为载体,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统筹人口、产业、空间、土地利用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地学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变化方向和后果。本文从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等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土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土地的合理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中辅助决策模块的建立的基础,是编制与实施规划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效益反映的是土地的利用是否体现了土地价值,是否适应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否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并不理想,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性较失。区位、土地利用结构、城市规划及功能定位等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益高低及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改善这些因素,是实现上海土地利用高效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始终与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是伴随着城市化现象而产生的。在城市化进程开始之前,许多土地利用问题并不存在或者影响程度不大。本文探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下土地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基于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区位选择模型(Labor Market 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Location—LMBMRL),利用多智能体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利用GIS方法提取经济产业空间信息,并将经济主体的空间异质性引入人口区位选择模型中。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居住成本与通勤成本对个体区位经济效用的影响,设计基于收入和支出的个体决策规则,并利用多智能体方法对劳动人口居住区位选择行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揭示了在特定经济产业空间结构下,不同人口群体区位选择形成的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机理。通过成本系数差异分析,反映了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居住成本较低时,人口空间结构较为集中,而当房价上涨或居住成本较大时,劳动人口形成较为分散的空间格局;若城市交通便捷度提高,则人口的空间集聚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的作用与反馈关系.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市内交通运输需求,道路及交通设施的改善又反过来改变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模式,其主要矛盾随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的作用与反馈关系。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市内交通运输需求,道路及交通设施的改善又反过来改变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模式,其主要矛盾随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生存和经济高速发展等全球变化问题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热点集中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效应研究。通过共被引分析,本文梳理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演进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型,进一步拓展到多学科研究领域,至近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森林变化量、气候变化和水文等领域的影响。使用突现分析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1)全球环境和对应的环境政策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2)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多尺度数据支持下提升城市扩张模型分辨率和精度研究;(3)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及形成机制研究。本文对新兴研究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有助于完善现有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对各学科交叉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问题具有启发性,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基本配置者是市场,土地使用者是按市场导向确定其土地的用途。政府干预只是用在纠正市场失灵、纠正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决策损害公共利益的场合。因此,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主要是发现多元的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利用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协调各方利益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公共利益的土地利用方向,依据社会发展客观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或接近土地规划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正确引导、激励和约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鱼台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给出土地利用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罗田县为例,以二级地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990-2005年16年间的动态变化分析,揭示了地类的变化特征。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对其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最后,在对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政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利用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投入产出技术为基础,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技术构建了水资源空间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消费方式情况做了详实的结构分解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消费的不合理结构,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由于过分强调农用地的分类类型,已不能满足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国内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指出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现行三次产业分类的特点,构建了基于产业结构的土地利用分类新模式,其中包含4个一级类、14个二级类和64个三级类;该体系的构建考虑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可获取性,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城镇土地在国民经济发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上就许多学者已经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些看法,总结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方法以及就当前土地利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环首都经济圈战略为背景,本文在分析环京14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GM指数量化地类齐全程度,并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对土地整理潜力和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提出区域内后备资源相对较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化发展明显加快,城市化建设也不断进步,在这些发展过程中,交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各种矛盾日益加重,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当前正在处于一个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圈土地利用与交通瓶颈的制约逐渐显露,如何在交通的引导下实现土地的协调利用,实现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支铖 《管理科学文摘》2011,(31):210-210
交通拥堵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明确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问的“源流关系”,树立城市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理念,注重土地利用形态与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化,合理规划好城市交通硬件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