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虚化,激励的非制度化的问题,从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福利、精神、制度、文化、任命六个方面入手设计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国有企业负责人充分发挥其才能,约束其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2.
周臻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199-200
激励机制是改制后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主要根源。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内激励与外激励结合的设计原则。对有效激励机制改革和建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娟 《经营管理者》2009,(20):173-173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物质激励仅仅是满足了他们的低层次需要,而对管理者来说,除物质激励外还具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和较强的事业心,高层次的职业追求仅靠物质激励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精神激励来激发管理者内在的积极性和创业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研究了国内企业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企业文化激励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内在激励机制,运用物质激励手段调动研发人员的热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多样化的精神激励等相应对策,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际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妙用激励法     
顾军 《经营管理者》1999,(12):36-36
<正> 激励法是指通过对某种思想行为的肯定,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得到强化和推广的方法。它包括了信仰和目标激励、精神和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三种类型。在班组建设中,运用激励法,突出表现为三个优势:一是直接性。班  相似文献   

6.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成了当前企业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提高领导者素质,自上而下的提高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对我国企业员工来说,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满足精神需求也会随之而来,且可能不断升级。所以,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必须双管齐下。精神激励的主要方法有: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参与激励。第四,荣誉激励。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员工考核体系已成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绩效考核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业绩考核,通过建立事事有标准、人人有考核、考核有反馈、绩效有改进的目标管理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工作成绩,激发人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却面临着激励意识薄弱、激励形式单一、激励措施无差别化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可通过运用企业文化激励与目标激励相结合、适时改进激励方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兼顾等方法来寻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魏明海 《经营管理者》2009,(18):204-204
本文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认识以及对其个性特征和特殊需求的探讨,结合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和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精神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策略。文章最后阐述了激励体系的以人为本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建立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首先应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是建立在个人无私奉献的假定之上,还是建立在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的基础之上。实际上,国企经理是完整的人,他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我们将其称为人性化需求。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性化的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以产权激励为根本的经济利益激励当前,对国有企业经理应实行有中国特色的薪酬制度,以股权激励为根本,把年薪制和持股制结合起来,实行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由于国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应该也不可能设计统一的企业经营者薪酬方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核心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了核心员工涵义和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上,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别从工作氛围、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三个层面,对企业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宏 《经营管理者》2014,(20):128-129
对部分企业薪酬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存在着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精神激励存在不公平等现象,应从建立规范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坚持以公平公正和效益优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的部分企业薪酬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原有政治声誉激励约束作用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新的职业声誉机制还没有建立。既没有建立保证企业经营者具有长远预期的制度,也没有完善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有效的经理市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过于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了物质激励,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使得荣誉之类体现自身价值代表巨大贡献的精神激励形式实际上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目前,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并已出现了严重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艺术生需要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可知高职艺术生艺术创作包括目标、情感、榜样、团体等激励因素,因此,在构建高职艺术生创作激励机制中需要注重宣传学习和制度建设、积极搭建创作平台、采取精神和物质等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4.
探讨企业对90后大学生的激励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六月,我国第一批19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正式毕业,投入到就业大军,"十二五"期间年均有700万左右大学生毕业。21世纪是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时代,企业必须充分激励员工、留住人才,才能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夺得先机。本文结合西方激励理论及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探讨企业激励他们的几项原则:按需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以引导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刘素芹 《经营管理者》2013,(15):159-159
改革开放之初,在物质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员工和干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确实调动起企业员工和干部的积极性,客观上也促进了企业的生产。但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重物质奖励现象,比如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即使在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对高管实行很高的物质奖励,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企业奖励的根本精神。当下,需要对企业重物质奖励的做法进行反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奖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但目前也表现出很多负面问题。重物质奖励带来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重物质奖励往往导致分配不公;重物质奖励带来企业基础工作的薄弱。当下要创新激励方法,走出激励的误区,要注意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第三种激励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践表明,以薪酬激励为代表的外在激励在企业员工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授权激励为代表的内在激励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障碍因素。在单纯以物质或精神手段不能有效激励员工的今天,很有必要进行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授权:皇帝的新衣 当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薪酬激励等物质激励机制不能持续有效地带来理想的效果时,管理者又试图从员工内心出发寻找激励源,且较多采用强化手段,主要是正强化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强化是外在的。员工除了在外在强化下受到激励外,还可以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员工个人通过自己支配的积极强化物(如良心、收获感、责任感)和员工自己设置掌握的绩效标准来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鼓舞。在当今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7.
韩宪鸿 《经营管理者》2011,(4X):266-266
国有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有以薪酬激励为主的物质激励和以工作激励、组织激励、文化激励为主的非物质激励。国有企业在员工的非物质激励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缺乏激励性,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非物质激励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国有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以提高其满意度,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探讨了做好企业员工激励工作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激励从管理学角度讲就是激励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可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而将相对应的激励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则会更加突出激励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人的劳动行为是有动机的,而动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靠外在的物质生活资料去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要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要,但物质需要是人们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由此,物质激励也是一项基本的、非常有效的激…  相似文献   

20.
业务员对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需要优秀的业务员带动企业发展。因此对业务员的激励十分重要。中小企业应以正负激励以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式对业务员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