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突破制度性障碍,切实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三是,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四是,促进科技和金融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五是,着力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等等。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1,(23):30-3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我国计划用20年时间.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落实《决定》,湖南、山东、广西等8个地区相继公布了本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李兵 《决策》2011,(2):I0014-I001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又是抢占新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合肥高新区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选准重点产业;二是提出实实在在的培育途径。本文主要结合影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人力资源、重大项目等因素,探讨合肥高新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本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快建设和完善其中介服务体系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支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环境不同,正确选择与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参照,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力"评价模型,并对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显示:成都市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不一,产业发展水平和总体实力仍需加快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体系存在着科研系统整合效率不高,机构间缺乏联系合作,研究性高校缺乏政府足够支持,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较难,无法做到科研与实际应用需求充分对接等不足。"2011计划"的提出,改进了传统科研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新之举。高校与协同机构的科研机制改革创新是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应当通过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建立知识开放共享机制等措施,来确保"2011计划"背景下,高校与协同机构科研机制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8.
胡馨誉 《决策》2014,(10):I0010-I00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但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资金、名牌产品、人才等问题。建议加快构建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政策倾斜和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型企业。  相似文献   

10.
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事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的稳定运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是我国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要的力量,因此近年来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越发深入,发文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收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厘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脉络。利用CNKI数据库,共析出样本文献7659篇,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趋势、时段特征、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和文献期刊分布等进行分析。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选择、发展评价、空间布局、创新效率、协同发展、与金融财税政策关系等6个方面。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逐渐从以管理学为主,演变为融合统计学、金融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动态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新评估方法应用、政策工具作用机制、产业生态治理体系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0,(48):M0001-M0001
胡锦涛 中共中央总书记 要认真吸收和应用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积极研判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力求突破更多关键技术、获得更多知识产权,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2.
阮蓓 《经营管理者》2013,(27):304-304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了很大作用,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形成了一套发展体系。总体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报章机制,发展态势良好。为了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经济规制的政策。因此,规制政策是治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目前,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是当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瓶颈.因此,本文针对理工科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的具体设想,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给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团队丈化、激励与评价机制、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对方面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高校如何建设培养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自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既积累了新的经验,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总结和研究。《中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研究》是东北财经大学肖兴志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6.
朱晓燕 《经营管理者》2014,(30):152-15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财政的角度提出加快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从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方面分析了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摸清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甘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校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前安徽经济振兴的着力点。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面向省内协调发展"和"面向省外竞争"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为安徽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获取区域性竞争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3,(18):15-15
5月初,江苏省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江苏省确定的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循环利用等被列入重点支持领域。4月25日至26日,江西省镇村联动建设发展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着力形成"乡镇主导、农民主体、土地运作"的镇村建设自我发展良性机制。以镇村联动开创全省城乡协调、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局面,打造江西经济"升级版"。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融合已成为高校保持竞争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员工的管理,更是一种战略性的举措,旨在激发学校内部人才的潜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使命的体现,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划分和职业分析方面存在的挑战。同时,强调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的迫切性,只有通过机制创新,高校才能更好地应对变革和发展的挑战。最后,提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能力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