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重庆正式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ECFA)。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两岸关系率先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有了制度性突破。这将为日后两岸  相似文献   

2.
身高政治学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0,(17):127-129
<正>4月25日,台湾"朝野"两党党魁、国民党的马英九和民进党的蔡英文就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进行了被称为"双英会"的电视辩论。这是台湾史上首次在非选举时期,两党党魁就政  相似文献   

3.
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ECFA协议的签署为北京与台湾的金融服务业合作提供了可能性,金融服务业必将推动着京台两地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是两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北京与台湾的金融服务业为研究视角,通过两地的GDP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水平、货币化程度等重要指标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京台两地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差异与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经营管理者》2010,(4):26-27
近几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之间经贸、金融往来愈发密切,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了,海协和海基会四次会谈所签订的多项协议也已经顺利地在付诸实施中。随之而来将会是两岸之间的经贸将由过去的台湾单方面出口到大陆为主,逐渐改变为双方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探讨海峡两岸在2012年8月31日签订货币清算备忘录以后的实务运作情况。台湾与大陆在投资、贸易和观光方面往来频繁,不必借道港币和美元,新台币可直接与人民币兑换,节省了许多成本与不确定性。一旦台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则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且台湾可从中获取人民币业务的利益。两岸服贸协议的通过,将影响RQFⅡ操作与人民币的回流。该研究参考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经验,提供两岸共同发展下的台湾成为另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参考,以有益于两岸货币清算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岸关系及人民福祉既需要和平,也需要发展,以顺利取得新世纪的有利态势。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两岸关系可从经济基础延伸到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教育关系,特别是青年交流的推动等方面。目前,两岸双方皆在和平发展前提下开展交流与合作。台湾市场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与潮流冲击下,需调适自身向ECFA的结构发展,以利自身企业之永续经营。台湾在合作准备的心态与行动上,应走出海岛浅碟型经济格局,面向大陆竞合(Co-petition),走向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7.
妈祖文化是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促进两岸人民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来促进两岸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两岸未来关系的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两岸青年在融合发展中存在困境。该文在分析具体困境与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增进两岸青年文化认同,形成重大驱动力提出三个新思路,以此加深两岸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岸青年的民族认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中一青"问题被认为是国民党"九合一"大选溃败的主因,也是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变量。该文拟针对"三中一青"现象进行观察,并提出解决之道,以利抛砖引玉,并为两岸和平发展贡献心力。该文虽从认知面、结构面与制度面来探讨"三中一青"问题,但两岸"通气"应是重要之药引与活化剂。这应让两岸间的信息传播更流畅,更深入普通百姓之生活。因此,两岸互设办事处、两岸互派记者、两岸媒体互通经营、两岸电信同一价互通、两岸青年学生互通就学、两岸四大证券市场"沪深港台"四地互通买卖等等,应对两岸和平发展与"三中一青"问题之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全球高校国际化趋势下两岸高校在此产生的问题及当前两岸高校交流面临的问题,并提升两岸高校合作的层次,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大陆应该确立大陆高教国际化的方向;其次,大陆应该确立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具体方针;其三,大陆应该确立未来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方向与进程,主导两岸高校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陆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和两岸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两岸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新动力。在当前国家政策持续利好的推动下,闽台两岸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该文明确了闽台两岸电子商务的合作环境,包括资源互补的基础环境、政策支持的发展环境、区位优势的独特环境,分析两岸跨境电商合作所面临的发展障碍如政经格局制约、省域竞争激烈、物流发展滞后、信用问题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最后从制度合作、完善体系、优化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推进闽台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合作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水扁耍起"橄榄枝"攻势 陈水扁又在炒作两岸议题了。从在"5·20讲话" 中言不由衷地声称,要扩大两岸交流、恢复两岸对话 与沟通、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等,到近期通过 相关机构不断放话,表示要推动两岸直航与经贸协  相似文献   

12.
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族,两岸文化共同根植于华夏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在两岸的档案法立法中,则表现为统一的文化属性。通过具体分析比较两岸档案法的立法原则和法律条文等方面内容,找到二者的共性、差异以及文化特征,探索两岸档案立法原则和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许鹤 《办公室业务》2013,(19):213+215
"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排球赛,以球为媒搭起了两地青少年沟通的桥梁;漳台族谱对接馆,同宗同源的情愫在两岸青少年心中深深激荡;两岸青年书法交流展,"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串起两地青少年的心;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每一座建筑都是惊喜,每一处风情都如出一辙。今天,随着科学和经济进步,"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更要与时俱进,实实在在的分享两岸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分工合作,是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可以从占总贸易的比重和贸易依存度以及分工与竞争力关系上来考察。通过分析发现:两岸电子信息产业贸易HS84竞争比重较大,HS85和HS90互补较多。另外,两岸电子信息产品总的分工形式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且祖国大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实践探索中,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是一条重要路径。以福建省为例,目前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看法也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文化涉及不够深入、活动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够、活动中缺少青年的主动性等问题。对此,该文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误解、活动和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以及政治现实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研究认为,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需要"以我为主"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尊重和包容两岸的文化差异,建立便于两岸青年常态化交流的网络平台,强化文化交流活动的反馈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从长远来看则要实现台湾青年本土化,吸引他们来闽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6.
两岸融合发展的核心思考在于"利益融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策略。该文以专家参与视角,采用互动管理模式(IM),以增强结构图与网络关系图分析,探索两岸融合发展调适与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7.
胡淑慧 《领导文萃》2008,(18):26-30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两会中断近十年之后的首次复谈中取得积极成果,确定从7月份起启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是两会迄今为止在两岸交流方面所做出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因而受到了两岸同胞及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这预示着作为2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最活跃因素的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将会获得新的动力,迈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九日电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昨天在纪念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发表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五年来,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取得了新的发展,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他认为,祖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两岸经贸关系理应会有更大的发展。 陈云林说,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前来祖国大陆进行探亲、旅游、交流、经商等活动的台湾同胞约九百万人次,比前五年的总和增加约百分之五十:祖国大陆人士赴台进行各项交流活动达六千五百多项、四万四千多人次,分别比前五年的总和增加了四倍多和五惟,两岸同胞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这绷问,两岸经贸关系虽然遭受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政策的阻滞,但仍保持着发展势头,经香港的两岸间接贸易累计金额一千亿美元,是前五4仁总和的一点九倍,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两岸通邮长足发展,两岸邮政部门相互封发航空和水陆路由l:件总包,开办了多项业务;两岸通讯电路已经日本、香港海底光缆和卫星连接,开办了多项具有先进技术的业务。两岸通航也取得了局部进展。经过我们的努力,两岸政治对话、接触与谈判已是民意所求、势不可挡。 陈云林强调指出,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将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德国"工业4.0"在制造业掀起新的制高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的主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研究两岸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对两岸智能制造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两岸合作创新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因素。为促进两岸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提出了打造智能制造平台、建立共同标准和创新合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分析两岸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资源供给的视角出发,建立两岸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综合考量系统内不同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为"工业4.0"时代两岸制造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