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离婚案件中,一定条件下对夫妻财产“不予处理”,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婚姻法》和最高院关于适用《婚姻法》2001、2003年两个司法解释的规定,夫妻“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对外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男女签订的婚后财产协议,未经结婚登记财产协议不产生效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过去较为稳定的婚姻家庭日渐脆弱,离婚率显著提高。婚姻关系的变动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完整与安宁,也给社会造就了离婚妇女这一特殊的双重弱势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在对家庭共有财产分割的问题上,确立了均等原则和适当照顾弱者原则,体现了保护女性、弱者和无过错方的倾向。但新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又一味强调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说“立法不是把婚姻看作一种合乎伦理的制度,而是看作一种宗教的和教会的制度,因此,婚姻的世俗本质被忽略了。”婚姻法作为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其调整范围的本质,即婚姻的本质决定了婚姻法所独具的伦理性本质,而这种伦理理念要求婚姻法在制度设计上与普通私法不完全吻合,原因在于一定条件下伦理性本质与个人意志的对抗性。如果在制度设计时即一味地对个人愿望显示出软弱态势,则在实质上是将婚姻法与普通私法的理念混为一谈,其结果只会贻害无穷:动摇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之稳定,进而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恶性延展起到推波助澜的副作用;令婚姻在个人冲动的冲击下风雨飘摇。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2001年的新《婚姻法》中确立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它作为一种权利救济制度,旨在保护离婚时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因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引起离婚,过错方应向无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本文通过对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与现实意义、构成要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申阳 《经营管理者》2013,(28):245-24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此同时夫妻财产关系也走向多样化,因此在1980年修订的《婚姻法》中增加规定了夫妻约定制。因为夫妻财产日益复杂,不仅关系到夫妻间财产公平,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行,同时还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全以及经济问题。完善夫妻约定财产制,对于家庭,社会的稳定具有战略性的意义。2001年新修订的《婚姻法》适应了当代实情,对于夫妻约定财产方面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完善与修改。但是对于法令的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歧义,下面对此引发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能够对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的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黄凯凯 《经营管理者》2013,(26):238-238
2011年7月《婚姻法解释(三)》的发布导致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对该"新婚姻法"褒贬不一,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对离婚时房屋所有权分割的相关规定,而从法律角度来讲,由于按揭房屋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特殊性,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人们对爱情的最终追求往往是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共叙美满幸福的人生。爱情是人人都渴望的,婚姻也是男女两性之间永久结合与生活的象征和保证,但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人们在对高品质、高质量婚姻不断追求的同时,却不断的发生有碍婚姻发展和延续的行为,如婚外恋、婚外同居等现象,导致爱情破裂以及家庭破裂等问题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降低相关问题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婚姻法》对此进行进行相应修正,并将夫妻忠诚义务纳入婚姻法总则当中,以约束相关行为的发生。本文就新《婚姻法》对夫妻忠诚义务的规定展开分析和论述,并对当前我国婚姻法中相关的规定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了离婚时的补偿制度、离婚时的经济帮助和离婚损害赔偿,这三项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是为了维护夫妻双方离婚后经济利益的平衡而创设,其目的在于保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家庭做出较多贡献的一方的利益,实现法律和夫妻关系安排上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王公 《经营管理者》2011,(1X):272-272
我国1980年的《婚姻法》并没有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人提供明确、有效的救济途径,侵权人也未得到应有的惩戒。2001年4月28日颁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称新《婚姻法》),则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被认为是开创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先河。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更好地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10.
朱尉 《管理科学文摘》2010,(25):212-212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新〈婚姻法〉增加的一个规定,它既是婚姻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分析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具体分析和探讨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针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的含义与建立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修正后颁布的,其中在第四章离婚中增加了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具体条文是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家庭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而《婚姻法》正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律。2001年4月28日颁布实施的《婚姻法修正案》:对1980年的婚姻法进行了重是修改,增设了家庭暴力制裁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视权制度等,填补了立法空白,使公民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实践中对《婚姻法》中相关规定的理解还不尽一致,一结条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就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但对于离婚损害赔偿问题却没有新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是一个值得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权利救济制度,通过夫妻中无过错一方对被害方的婚姻权利的救济,以达到维护婚姻家庭的平等、健康和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缺陷、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通过本文来提高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探望权制度源于英美法系,我国于2001年修改婚姻法时引入了这一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一规定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望未成年子女  相似文献   

15.
赵雨微 《经营管理者》2011,(4X):308-308
我国《婚姻法》在保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立法技术原因的影响,《婚姻法》在保护离婚妇女权益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对离婚的规定和家庭暴力的规制以及离婚妇女财产权的范围等方面加以完善,确实保护离婚妇女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多处涉及房屋所有权归属的规定,如对婚后父母为子女出资购买房产的所有权归属、男女双方婚前及婚后赠与房产的撤销权、男女双方一方婚前付贷款首付,婚后共同尝贷,男女离婚时房产的处理问题。相关规定既引起理论界的激烈争议,又使司法实践如何适用法律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从包办婚姻到恋爱自由,从夫为妻纲到男女平等,从女主内男主外,到夫妻各顶半边天,从守身如玉到性开放,婚恋观念的变化必定会给现实婚姻模式带来改变,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婚姻生活面貌。而婚姻立法是对一个社会的家庭、婚姻状况现实的描述及理想表达,本文通过对《婚姻法》解释三的解读,探寻新时期下婚姻和家庭制度关系的新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男女步入婚姻的殿堂,也有很多生活不如意的夫妻选择离婚。离婚给家庭带来很多的不幸,甚至还会出现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发生。为此,本文从一些离婚案例入手,就社会工作者在离婚案例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指标选取及说明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家庭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渗透着情感和传统的基本制度,家庭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用于稳定家庭和承担家庭功能而  相似文献   

20.
《婚姻法》的制定与修改,以及婚姻法司法解释的出台,充分折射出中党对待婚姻家庭关系的政策演变,反映了整体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制度创制、执行对社会变迁的约束、激励,以及对婚姻家庭成员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