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实行以来,有关醉酒驾车的案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改变了犯罪构成要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许多争议。司法机关在适用该条文时,做出了不同解释和说明,给危险驾驶罪的认定和处理带来了执法难题。本文从刑法解释的角度,对危险驾驶罪条文的适用,主张遵循目的解释,从立法原意出发对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同时坚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严格控制刑事打击面,保障刑法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猥亵妇女罪以及猥亵儿童罪是新刑法分则中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关于猥亵类犯罪的一款规定,是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大突破。而关于该类罪中对于“猥亵行为”的认定,却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本文力求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定,对“猥亵行为”的认定做深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强化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意义与国家法规条文的相关规定,探讨了一般纳税人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规定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本罪的具体行为与方式.导致“危险方法”没有限定。三鹿奶粉案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张玉军等人被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笔者认为定罪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李娟 《经营管理者》2012,(6X):331-331
"凶器"一词,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语,后被纳入我国刑法。"凶器"的认定,涉及到此罪与彼罪的认定,以及罪与非罪的界定。但目前对"凶器"的理解与认定并无统一的规定,使得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对"凶器"的理解,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和严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魏婕 《经营管理者》2011,(3X):321-32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我国刑法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着重就该罪的司法认定问题,从刑法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属多发性案件.但鉴于两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主观方面的目地.容体以及犯罪对象上都有着交叉重叠.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两罪进行明确辨析存在一定难度,从而直接影响了案件的定罪量刑。本文从寻衅滋事罪名的渊源上解读定罪需要考量的因素,比较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不同,从而有利于在司法上更加准确认定寻衅滋事罪。  相似文献   

8.
李赪 《决策探索》2014,(16):80-83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划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点基本已经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非法占有目的”毕竟形成和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主观心态不可能像“外在客观事实”一样容易被辨识,这一认定难题也被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所承认。“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金融诈骗、此罪与彼罪,语词虽然一致,但在具体判断时,认定标准不同。综观学界关于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著述,均是对“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性的分析探讨,而未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此罪与彼罪中的不同涵义和作用做细化研究。笔者试图对“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进行不同框架下的阐释,以期从刑法理论上为刑事司法实践找寻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黄金模板”。  相似文献   

9.
张奇 《经营与管理》2012,(11):22-23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纳入刑法的处罚范围。危险驾驶罪的出台虽然弥补了法律的漏洞,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该罪的定罪标准如何把握、条文中的"情节恶  相似文献   

10.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对其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也是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本文拟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概念解析入手,来具体分析其在分则具体条文中的合理含义.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刑法对徇私枉法罪主体范围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但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由于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徇私枉法犯罪,故司法机关在认定徇私枉法罪主体范围时,难以把握。鉴于此,本文笔者主要从徇私枉法罪的主体范围、可以构成徇私枉法罪的一些特殊主体。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合同诈骗在经济领域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但司法实践中对此罪的认定,以及对法条的理解和运用出现了诸多分歧。本文试对合同诈骗罪中所涉及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在认识、理解和司法认定中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八)》新规定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从罪状表述来看,似乎在表明本罪的设置目的在于处罚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这种“赖账不还”的行为,本罪被俗称为“恶意欠薪罪”就反应了这种普遍性认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刑,体现了刑法保护劳动者的财产权、尊严权的立法精神。目前对于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及适用认定问题仍有争议,本文立足于立法理论及实践,对犯罪构成、认定等问题进行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之一,目前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犯罪行为多次发生,其危害性逐渐加大。本文就该罪的法律概念及相关法条进行了分析、梳理,对该罪在认定上的特殊性进行了探讨,对该罪的治理、防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杰 《科学咨询》2008,(19):19-19
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之一,目前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犯罪行为多次发生,其危害性逐渐加大。本文就该罪的法律概念及相关法条进行了分析、梳理,对该罪在认定上的特殊性进行了探讨,对该罪的治理、防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叶檀 《领导文萃》2010,(18):33-33
<正>5月18日上午,黄光裕案一审落判。法院认定黄光裕犯有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决定对其三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对黄光裕罪行的清洗并不等于对官商勾结的土壤的清洗,贪  相似文献   

17.
孙陶 《经营管理者》2013,(19):236-236
以温岭教师虐童案为典型的虐童案件频发,由于现行刑法对于此类行为尚无明确的定性。对此,学界有将其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侮辱罪、猥亵儿童罪、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以及增加新罪——虐童罪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对于该行为,不应另立新罪,而是建议在扩大虐待罪主体范围的前提下以虐待罪论处。  相似文献   

18.
准确界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是确定本罪主体和区分责任大小的关键。对首要分子的认定,是按照其在具体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的;对其他积极参加者的认定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不一定是主犯。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实践中,妨害司法罪里伪证罪与包庇罪通常因为犯罪构成较为相似而不容易辩明,实际案件中的当事人总是出于不同目的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言,且当事人与犯罪嫌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影响行为构成何罪的认定。所以,笔者从一起真实案件出发,浅析提供虚假证言行为构成伪证罪还是包庇罪。  相似文献   

20.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两高”新公布的罪名,该罪名的出台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对领导人“身边人”参与受贿这一类新的犯罪进行打击,但是本罪法律条文中提到的“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的内涵却比较模糊,本文对此两概念进行厘清和梳理,希望有利于该罪犯罪主体的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