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吼堂诗集》收录了圆瑛法师四百零九首诗歌,这些诗歌中出现“云”意象的达五十七处之多.云这一自然物象,在圆瑛法师眼中成为了一种极具佛禅意蕴的特殊物境.他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或用“云”来抒写自己任性自然、超尘脱俗、潇洒自由的人生境界,或借“云”寄寓济世的理想,或将“云”入禅理,寄托遥深.总之,在其参禅礼佛的生活方式以及禅观心态的影响下,自然的云被其禅化心境所改造,已成为了一种蕴涵空灵心性的独特诗歌意象,呈现着浓郁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人生遭际的无奈,使钱谦益向禅寻找心灵的静谧与人生的归宿,《绛云楼题跋》也就蕴涵了他对禅的感悟与皈依。钱谦益对禅,终其一生是既礼又逃,这是家庭熏染与其个人遭际的必然。从《绛云楼题跋》去寻觅钱谦益的禅,可以更好地认识钱谦益,并弥补有关钱谦益研究的不足,并提供新材料、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针对:虚云和尚、印光法师、弘一法师与太虚法师等四位近代佛教人物的修持方式进行梳理,这四位现代僧人,有誉为"民国四大高僧"者。文中从"虚云和尚主张禅净不二"、"印光法师强调念佛往生净土"、"弘一法师持戒导归净土"、"太虚法师要在人间创造净土"等四部分展开论述;结论部分,再对这四位僧人的修持方法与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虚云和尚虽是禅师,但他主张"参禅、念佛","道本无二",对他而言,"禅净不二"。印光法师深通经教,以一句弥陀,为日常行持。弘一法师是专弘南山律大家,因受印光法师影响,所以在修持上,推崇净土念佛法门。但他鼓励修读诵《普贤行愿品》、兼修地藏法门与药师如来法门,这是他师从印光而有别于印光之处。太虚法师是一位富有创意的僧人,在修持上他虽曾有"过定境三次",终"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而走入人群,开展出影响当代的"人间佛教",他可以说是一位人间菩萨的真正行者。  相似文献   

4.
《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度等宗教实行为目标。对菩萨禅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菩萨禅的最大特点,体现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菩萨禅区别小乘禅的标志。修行菩萨禅的原理,是“从空法起掸定”,即是把“空”和合各种具体禅法而修。在修行过程方面,本论所主张的是渐修。禅定的目标是证悟实相,以“无生法忍”的证得为“菩萨禅”的出借阶段。在其高级阶段,入金剐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  相似文献   

5.
苏浙生 《社区》2010,(35):7-7
近日,女儿竹云转发给我一封信,是香港梁继璋先生写给儿子的《人生备忘录》。女儿说,值得一看。这位老爸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都是他“惨痛失败得来的体验”,读来几乎都是睿语箴言,其凝重沉郁的语调,甚至隐含一丝悲凉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年逾花甲、饱经沧桑的苏轼在建中靖国元年游金山寺时,俯仰一生,曾自题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可见,黄州是对他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贬所之一。其重要影响在于对这位诗、词、文各方面都有独诣的北宋杰出作家而言,黄州是他人生后期的一大转折点。称其为一大转折点,乃因东坡九死一生贬谪黄州后,重新审视人生,而后构建了影响其后半生的人生态度:通达乐观,泰然处世;尊主泽民,有补国事。 通达乐观 泰然处世 ──对待人生苦难的态度 出身寒素地主家庭的苏轼,自幼受其…  相似文献   

7.
李钰欣 《新少年》2014,(7):24-25
2014年2月15日,凭借在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出色表演,他终于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一鸣惊人,斩获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这是中国演员第一次拿下柏林影帝。一夜间,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众多青少年眼中的“男神”。不用说你也知道。他就是廖凡,可他并不平凡。你也许曾经熟悉他的面孔,却对他的名字挺陌生。为什么?听听他是如何阐述自己人生的吧。  相似文献   

8.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诗往往体现出一种禅的况味和追慕禅宗的本心。由于不凡的经历和秉性,王诗或以峭拔凌厉的议政表现“在欲行禅”的人生信条,或以隐喻曲笔表现其难言的归隐之心。晚年写下的流丽清新、洁美如画的归居小诗,才最彻底、最真实、最畅意地表现了这位老居士对禅精湛的理解和对诗天才的运作。  相似文献   

10.
在雪域高原离太阳最近的神秘沃土上,孕育了俄珠多吉的艺术和他曲折的人生。这位时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团长、著名藏族第一代指挥家兼作曲家,其成就蜚声海内外,其经历也富于浓浓的传奇色彩,请看——《雪域音乐奇才》。  相似文献   

11.
在禅学大行于世的宋代,宋人论诗每好以禅为喻,以禅喻诗、以禅说诗,甚至比学诗为参禅,此在宋人诗话或笔记中往往在所多见.其中最受人瞩目者,又当首推标榜以禅喻诗的严羽《沧浪诗话》.正因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禅理说诗,于通论诗禅之际,其说能深契禅学旨趣,是以后世追溯以禅喻诗之说源起时,甚至有人会以为应当始自严羽.虽然在严羽之前,其实以禅说诗已在所多有,论诗时以禅为喻,甚至标榜以禅法、禅悟说诗,在唐宋人诗论中往往习见,然而严羽于《沧浪诗话》内所提出的诗禅学说,事实上自有其在诗学上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佛学思想简论邓新庆朱熹少年时曾研读佛学,于佛老之理无不皆精。《语类》云:“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禅,……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的禅。”(《朱子语类》卷一0四。以下简称《语类》)当时,他受宋禅宗临济宗杨歧派僧人宗皋影响甚大。宗皋反对文字禅,提倡“看话...  相似文献   

13.
学会转弯     
陈文杰 《社区》2008,(17):34-35
当年,克里斯托弗·里夫,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坠落马下。顿时眼前一片黑暗.几乎是转眼之间.这位世人心目中的“超人”和“硬汉”形象化身的他.就从此成了一个永远只能固定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  相似文献   

14.
学会转弯     
陈文杰 《社区》2008,(17):34-34
当年,克里斯托弗·里夫,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坠落马下。顿时眼前一片黑暗.几乎是转眼之间.这位世人心目中的“超人”和“硬汉”形象化身的他.就从此成了一个永远只能固定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  相似文献   

15.
怒从何来     
一个年轻人自认为对“空”的义理理解透彻,于是对众人夸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没人能够难倒他。这个年轻人的确天资过人,在与他人论禅时,从未遇到敌手,使得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年轻人每经过一座禅林,当地禅师都会以特别的礼仪接待他,这使得这位年轻人更加心高气傲了。他能一口气把《大品般若》里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55年,38岁的南怀瑾先生出版了第一本书《禅海蠡测》,随后又出版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列子臆说》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二百余种。其《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直到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南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07年第2期曾刊发文章《草原上的立柱:世界第一巨人鲍喜顺的悲喜人生》,这位特殊的主人公渴求真爱,却难觅生活中的另一半,相信许多善良热心的读者都在为他着急、为他遗憾。这里,我们要喜滋滋地告诉大家:鲍喜顺的终身大事已经解决了!他如愿以偿地找到了真爱!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江户时期禅僧廓门贯彻所撰《注石门文字禅》 ,是海内外唯一一种《石门文字禅》的校注本。本文从版本学、校勘学、注释学等角度 ,对此书作了详细的评述 ,指出此书虽非尽善尽美 ,但其在几乎无所依傍的情况下 ,首次完成了对《石门文字禅》的全面校勘与注释 ,为后人阅读《石门文字禅》扫清了大部分文字障碍 ,其首创之功及学术价值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吾与点也’,”在《中国美学史》中,李泽厚具体阐发了孔子的“吾与点也”的谈话,并明确地将孔子“仁学”的最高境界判断为“自由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在《漫述庄禅》中,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李泽厚对孔子及其人生理想所作的这种把握,似乎与孔子原型不甚吻合。我们知道,孔  相似文献   

20.
朱熹与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两座高峰,他们都无意于援禅入儒,但由于二人处于儒禅杂糅的时代,朱、陆的字号恰好保存了儒禅代兴的痕迹。给朱子取字的刘子翚由默照禅契入,会通禅学与颜子之学,其《字朱熹祝词》中的根本—枝叶之喻主要来自默照禅。刘子翚不顾大慧宗杲及其儒门好友的劝导,坚持以静默为本,其“木晦于根”乃默照禅之旨。陆九渊建精舍于马祖道一曾经结庐之地,用“象山”之名掩盖其旧名“禅师山”,居象山时常说“耳自聪,目自明”等语,颇似马祖禅风,正是在此时朱子认为他找到了陆氏是禅的“真赃”。朱、陆的字号折射出儒禅之代兴,为探索经典世界的察名法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