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阿Q     
肖文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3):22-22,59
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的认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二、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自觉的农民典型;三、阿Q是一种思想的典型,是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一个集合体形象。笔者坚持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典型,本文试加论证。  相似文献   

2.
高晓声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早运用系列小说的形式来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作家。他从1979年起写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因准确真实地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而获得了崇高的赞誉,被认为是具有“鲁迅风的作家”。在文坛上就兴起过一股“陈奂生热”、“高晓声热”。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一共包括7篇:《“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以及《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本文仅从系列小说的前4个短篇,对陈奂生这个独特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陈奂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从《陈奂生系列小说》中,可以明  相似文献   

3.
一《阿Q正传》中的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通过阿Q贫困的生活境遇和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强烈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然而,阿Q悲剧命运的根本特点不在于他的贫困潦倒,而在于他的精神麻木,即存在于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说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造成的贫困落后生活给阿Q留下了肉体上的"癞疮疤",那么"精神胜利法"就是封建主义的野蛮思想统治给阿Q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用他的《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时的浙东农村作了广泛深刻而传神的描写,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典型阿 Q。如果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顶峰的话,我们还要说,在他的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相当高度的峰峦,它就是与阿Q 同生同长的,为阿 Q 所“深恶而痛绝”的假洋鬼子。(以下除引文外省称“假”)。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要当《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 Q 革命,  相似文献   

5.
凡是文学史上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形象,都具有充分的内部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结果.典型形象越能够表现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就越具有高度的真实性.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令人感到无比的深刻和真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典型,正是由于它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唯其如此,对于如何理解这一典型形象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和体会很有歧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争论颇多.或认为阿Q是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旧社会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典型,或认为是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典型.我认为准确的提法应是:阿Q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精神胜利法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6.
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同志改编的同名话剧《阿Q正传》的结尾,有一段既颇为有趣又含意深刻的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阿Q既没有“断子绝孙”,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在一些人物身上表现了某些“阿Q相”、或说“阿Q气”,也许不算是什么不正常的事吧。但是,这却引起了某些文学评论家的“奇怪”和不满,认为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因而对陈奂生、冯幺爸等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总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10.
大江对鲁迅文学的接受,集中体现在通过文学的语言、意象,"塑造同时代的国家和国民形象",揭示一个民族的灵魂,展望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本文以鲁迅《阿Q正传》与大江健三郎《十七岁》为个案,经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小说中分别通过现实中"最卑微"的存在,阿Q和少年"我"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不同民族灵魂深处的痼疾,进而发出震耳发聩的一个民族灵魂的自省与呐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卡夫卡是在思想、气质、个性和风格诸方面都反差极大的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鲁迅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念念不忘此岸世界;卡夫卡是虔敬的宗教徒,对彼岸世界念念不忘。鲁迅是真的猛士,拥有“粉碎一切”的勇力;卡夫卡是“软骨头”,哀叹“一切粉碎了我”。鲁迅是现实主义艺术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艺术家。鲁迅富有幽默感;卡夫卡几无幽默感。…… 但是,这样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和《变形记》,在哲理内涵的表现上却存在着引入注目的“异中之同”,它们都揭示了异化;并且,又存在着更加引人注目的“同中之异”,即《阿Q正传》主要以现实主义艺术方式,从客观角度描绘出了人在社会里的异化处境——阿Q作为一个愚昧麻木的农民在封建性未庄的异化处  相似文献   

12.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同志的杰作,也是近年来我国短篇小说创作的名篇。作品运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把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的一段经历和人物性格,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个性鲜明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示了作者对当代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篇作品有思想深度,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这里,仅就这篇小说的语言运用,谈一点读后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14.
描写农民生活及其命运,是“五四”以来我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鲁迅就是我国一位自觉地将表现农民生活和命运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伟大作家。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深刻提出了彻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的小说《祝福》、《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高度,为我国农村题材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继之而来的是“乡土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分别为我们塑造了文学史上的两个典型形象——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笔下的阿Q。两部作品产生的背景、国度和时代是不同的,这就使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两者同时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正传》是最杰出的一篇。这不仅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宏篇巨制,唯有这《阿Q正传》是比较长的了的缘故,主要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阿Q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了,但直到今天,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仍未消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只要碰到那种拒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用一些可耻笑的想法和说法来掩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不管他的想法和说法和那老阿Q是多么不同,我们仍然不能不叫他作阿Q。”本文试就‘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阿Q形象的美学形态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判定。根据鲁迅对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透视阿Q形象,我们分明看到阿Q身上既有可贵的东西也有可耻的东西,也即是明显存在着有价值和无价值这样两种东西。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阿Q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美学形态,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喜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8.
阿Q形象浅论     
从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社会来源、阿Q精神即国民劣根性的实质和阿Q集悲喜剧特色于一身的特点三个角度寻找《阿Q正传》中阿Q从文学人物上升到社会典型乃至成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代名词的原因,实际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因其超阶级性、超民族性,而最终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和鲁迅小说中最具有时代与社会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阿Q辨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它不仅丰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阿Q这个艺术形象,是一致公认的不朽的典型。然而,自《阿Q正传》问世的第一天起,对这一不朽的典型就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举其大者:一说阿Q是思想的典型;一说阿Q是阶级的典型。 1对阿Q是思想的典型问题,本文不多加论述,这里主要对阿Q是阶级的典型问题,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