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其"字在甲骨文中运用得很广泛,主要是作副词用的,其次是用作连词、助词等.这与后世汉语中的情况不相同,在后代文献中"其"主要用作代词,其次才用为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中的"我"基本上完成了对"吾"的取代、置换."咱"表示复数的用例要大大多于表示单数的用例."俺"主要用于单数,常作定语."奴"(家)的用例超过了"咱",均为女子自称,只用于单数.在三种复数形式中,"俺每(们)"和"我每(们)"一般用于排除式,"咱们"一般用于包括式.第二人称代词"你"、"汝"、"你每(们)"等的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你"出现频率最高,"你每(们)"就少见了许多,"汝"则极为罕见."汝"同"你"的差异并不是语法上的,而是修辞语用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中,"他"的用例最多,是<词话>所有代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他每(们)"的用例次之,"伊"的用例最少.<词话>的反身代词中,最常见的是"自",其次是"自家",而"自己"则使用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即成为北京话中的强势介词和连词。"跟"、"和"、"同"、"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同,语法功能不同,使用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介词有三条新的语法特点;一是宾语是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现代汉语不需要介词、也不能用介词的地方,古汉语却可以加上介词;二是古代汉语组合能力强,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外,还能跟动词、助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甚至和个别连词、介词组合,有的并且凝结成固定短语甚至词,一直沿用至今;三是古代汉语中前后两个介词搭配使用的情况较少,大多只用一个介词表示。  相似文献   

5.
"跟"的词义变化及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于"字共出现了183次,其中由介词"于"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灵活多样。在句法功能上,"于"字结构在句子中主要是用作补语,少数用作状语。在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以表示关联对象的为最多,表示处所和范围的次之,而引介动作的受事以及表示时间、被动的比较少。  相似文献   

7.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8.
《经典释文》注释文字中的“同”,用作动词,训为“相同”,通常至“同”绝句。按所指向的內容可以分成义同、音同、形同和音义同等几种类型。《经典释文》中的“同”绝无介词用法的用例,几个主项并列采用直接连用和用连词“及”连接的方法。一些著作对《经典释文》中“同”的理解有偏差,出现了一些句读错误。  相似文献   

9.
从语法功能角度,现代汉语"连"字句的"连"应分析为助词而非介词或连词等。"连"字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调和焦点表达上,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这种句式由最初通过"连"来表强调逐渐演变为借助于副词"也/都/还"等来表达强调,"连"所附着的成分为话题焦点。  相似文献   

10.
as一词在英语中用法比较复杂。从词类上讲,as可用作介词、副词、连词、关系代词。从语法功能上讲,as可和它的宾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可引导状语从句、定语从句,还可修饰形容词或其它副词。此外,as还可用在很多习语中。文章就as的用法进行了探讨和归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网络中常用的否定标记"毛"为研究对象,根据否定对象的不同,将"毛"的否定用法分为命题真值否定和言语行为否定两类.结合微博语料,考察了"毛"表示否定义时的具体话语形式、话语条件以及情感倾向,探究了"毛"成为否定标记的原因和过程.认为"毛"成为否定标记与网络谐音造词密切相关,其否定义源于它的疑问用法.  相似文献   

12.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4.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汉语虚词"而""已"和习惯说法"若是(如彼、如此)其……"作了与传统不同的解释,连词"而"字用在主谓之间纯粹表示逆接;陈述语气词"已"字用在陈述句句尾,主要表示肯定论断;"若是(如彼、如此)其……"等并不是"其……若是"、"其……如彼"的倒装,应该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于省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他称之为"独体形声",并举羌、姜、天、麋等字例。在"独体形声"说的启发下,作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一批这样的字例,这类字构形比较特殊,将之称为"声符形化字",它们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看"给"对"与"的取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里出现的 2 0 95例“给”字句 ,和可与“给”字互换的 5 6 8例“与”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论述了“给”对“与”的取代原因。认为“与”在动词介词中表现疲弱 ,而“给”的表现则很强劲 ;“与”在弱化了的动词中表现亦不如“给”。这使得“与”在各方面都丧失了与“给”的竞争力 ,最终被“给”取代。  相似文献   

18.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9卷)所反映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5个年度的媒体用字用语调查情况为依据,对媒体词语调查的技术支持进行了分析,历时地比较了5个年度媒体词语的使用情况,包括年度词语的出现种类、使用频率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并从年度间共用、频率变化角度分析了词语的稳定使用分和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年度词语使用的特色,反映社会生活对词语使用的影响;将媒体使用的词语与已有的词典进行对比,反映稳定使用的词语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为频率词典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于君道是东汉末期江南地区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也是道教宗教化的重要环节。其创立者应该不是汉顺帝时期的那个"宫崇之师",而是另一个民间道士伪托其名。于君道的传播方式的现实性很强,但是由于于吉的传教行为试图把自己神化成比孙策权力还要大的"神灵",最终被孙权所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