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学巨著<史记>中熔铸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对<史记>反映这一内容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重点论述,这四种表现手段与<史记>所表达的激荡淋漓的生命情绪和宏阔豪迈的生命体验互为融合,使<史记>的生命主题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女子一直受封建礼教和传统的束缚,只有顺从,不能反抗.直到今天,有些女子尚未彻底摆脱这一桎梏.问世于清初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则与之不同,她们敢于反抗,敢于冲破传统,她们的意识中有某种全新的内容,具有跨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郭若平 《学术界》2005,(4):274-278
书评之于学界,历来被视为小道,但在萧乾1935年出版的<书评研究>中,书评却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严肃工作.作为这项工作的担当者--书评家,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知识者,既是代表读者的鉴定者,也是文化生产的监督人,绝不是一种庸俗的、献媚的商业广告商.面对广大读者,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书评,一方面是书评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书评本身是否具有尊严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古史辨"派与20世纪的《春秋》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涵作者"微言大义"的政治学著作.20世纪初期,"古史辨"派在学术界发起并主导了一场关于<春秋>性质问题的讨论.在当时社会反封建思潮的鼓动下,"古史辨"派继承并发挥了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古文经学家的"六经皆史"说,得出"孔子不作<春秋>"、"<春秋>为史学著作"等错误结论."古史辨"派的<春秋>性质研究对整个20世纪的<春秋>研究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制约了此间经学史、史学史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闫秋红 《学术论坛》2005,2(4):168-171
关于<生死场>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从东北地域文化角度讲,<生死场>再现了野蛮之祸与野性之美两种极端性的文化品格和主题意向.这些本来并不具备什么政治觉悟的东北农民,他们所具有的原始野性的生命意识和复仇主义精神却恰恰在无意中适应了抗战的需要,因而抗战主题仍然是<生死场>多义主题中不可被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流范式,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二元架构,但在周<易>体系成型之前的殷代宗教及殷、周族源神话中,"地-母"不仅因二者在生生繁衍上的同态意义而受到初民社会的崇拜,而且其中还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一元本体论观念.这一点又与历史文献所传周<易>体系之前的殷代<归藏>之"易"颇多偶合.  相似文献   

8.
田干生 《江淮论坛》2002,(5):106-110
<珠玉词>中绝大部分作品是晏殊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类面临生死问题时灵魂焦虑与挣扎的真实记录.传统所谓"无病呻吟"、"耽于享乐"的评价是不符合<珠玉词>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将哲学领域与宗教领域彻底分离是斯宾诺莎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哲学占据认识领域,以求真为目的,宗教占据实践(对宗教信仰的践履)领域,以求善(幸福)为目的.二者彼此独立,互不僭越.他的<神学政治论>中的神是宗教方面的,因此是一个终极概念.在<伦理学>中,他既不把神理解为有人格的神,也不把神理解为事物的超越因,他只是用它来补足哲学实体的本原性和能动性.在宗教领域,斯宾诺莎是一个宗教家和有神论者,他对传统宗教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造,把宗教的自由化和民主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此堪称为宗教改革家.  相似文献   

10.
李克武 《江汉论坛》2004,(6):141-143
波斯纳是经济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则是经济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之作.波斯纳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违约及其救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效率违约的理论,认为凡是对一方当事人来说,其违约的效益高于履行的效益,则应鼓励其违约.尽管至今为止,效率违约的理论未被大陆法国家(包括我国)的立法甚至理论予以认可,但这并不能否认波斯纳的效率违约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效率违约理论是合同法历史发展的合理结果,突破了大陆法传统合同法理论的束缚,将效率从经济学领域引入到合同法领域,弥补了单纯法律分析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何希凡  王平 《江汉论坛》2003,4(10):83-85
萧红的小说中蕴含着一种诗意哲学的意味.但是,因受制于对作家思想立场和性别角色的双重定位,其价值意义未能在文学史上彰显出来.本文以<生死场>作为典型个案,通过还原、分析作品中所描绘的时空景观,以期揭示出小说记录传统农业文明颓败命运不可逆转的深刻底蕴,并透视隐含在文本中的哲学寓意和悲剧精神.在此基础上,对萧红小说创作的诗意哲学化倾向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思德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人,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石峪村烧木炭时,张思德因炭窑倒塌而牺牲.9月8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了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并发表了演讲.在这次演讲中,毛泽东主席把张思德所从事的平凡工作,赋予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并由此而诞生&lt;为人民服务&gt;这一著名篇章.……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无达辞"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董氏对<春秋>文辞叙述特征的一种概括.针对此种叙述特征,董氏提出了"从变从义,一以奉天"的应对策略.从董仲舒对<春秋>具体事例的解释来看,他首先预设了<春秋>神圣的立场,并在解释过程中注重独修义的挖掘,在方法上通过以例见法,最后抵达"从变从义,一以奉天".这种解释体现了他对经典所包含共时伦理的把握,并超越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解释立场.由此观之,经典解释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一种伦理活动.  相似文献   

14.
刘鹏艳 《江淮论坛》2006,(4):158-162
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文人性格是在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相互碰撞、交融和渗透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儒学为主结构,道、释两家思想为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形式和民族性格,精心培育、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本文拟将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广背景上进行解读和阐释,以剖掘小说主人公灵魂变奏的秘密,并借此评价主人公心灵赖以栖息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缺失.应当指出的是,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生命哲学的"现代"与"传统"之落差并不能作为对小说文本作出优、劣价值判断的对照指标.  相似文献   

15.
语言功能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人的意识、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语言还具有广泛社会功能.语言是客观化的精神工具,是群体意识的载体,民族经验的共同遗产.语言是民族传统的蓄水池,是保留传统的主要工具.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种文化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语言角度来说,人的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掌握民族语言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从而有不同的意识,同一民族因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意识.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意识.语言分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两者各有特点,各有其应用的范围,不能不加区别地随意使用.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文本表现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双重主题.在民族国家文学之外,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质在她的文本书写中进一步得到延续,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遗产开拓出富有符号性意义的女体空间和女性乡土想象书写.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萧红笔下女性所构成的女体符号空间,其根基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与乡土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萧红对女体的想象书写和乡土的文化空间建构是双线并行的,缺一不可.此种女体/乡土叙述突显出历史文化交织的符号空间,乡土的象征功能是女性作家藉以窥探女性内宇及社会文化系和人生命运不可或缺的书写策略.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女体的符号化和乡土的女体化,让萧红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此以富有女性意识的土地,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此种乡土经验有别于传统父权/男性视下的乡土经验.  相似文献   

17.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1,22(4):71-74
与同时期其他小说相比,钱锺书的<围城>表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理性品格.这与钱锺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创造性取舍有关.在小说中,这种理性品格主要是通过万能的叙述者的出现、作者对一种哲理品格的刻意追求和作品中现代主题与传统叙事方式的共存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因内符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所揭示的风格论."体"的意义是一个系统,分为体裁--语体--风格三层.一定的体裁要求一定的语体,一定的语体在作家创作个性的浸润下,发展到极致,就形成风格."性"在刘勰那里分为才、气、学、习四项.就风格的形成而言,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刘勰的"体性"篇全力论证了"因内符外"或"表里必符"的观念,这是对"文如其人"传统的发挥.但是实际创作中,人与文不相类是常有的.这个问题刘勰意识到,却未能作出解释.本文从意识与无意识的视角,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李进超 《社会科学》2006,(4):164-173
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到新近的<千里走单骑>,其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主题--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或历史压制下坚强生活的人物,其个性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利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性,可将张艺谋电影中表现主题的人物分作两种力量,一种是封建历史和社会代表的对人的压抑,他们形成了一个闭锁的世界;另一种是被压迫者所进行的抗争,他们努力要实现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张艺谋电影中,这两种力量总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王庆芳 《江汉论坛》2004,(7):108-111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良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实体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