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进士出身,1846年任广东布政使,二年擢巡抚,1852年10月署理两广总督兼负责外交事务的钦差大臣,旋实授,直至1858年初被俘。道咸之际,两广总督衙门是清政府兼理对外事务的唯一机构,叶名琛主持广东外交达五年之久。 对于叶名琛广东外交的评价,薛福成借“时人”之口写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番话,流传甚广,至今仍被认为是对叶名琛的真实写照和对其外交的权威评价。  相似文献   

2.
清末“屠官”岑春煊张华腾岑春渲(1861-1933),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曾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邮传部尚书等职,是清未政坛上吐咤风云的人物。他在任职...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统一新疆,平定准噶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就阿克敦伊犁之行,评述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阿克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署广东巡抚,再署广西巡抚。至到雍正六年(1728年),“因罪夺官下狱”仕途一度受挫。后来曾在征讨准噶尔的前线协办军务。由于他熟悉一些准噶尔事情,被调回京城,由雍正帝面授机宜,于雍正十二年八月充当副使,与另一名副使罗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遭时人贬斥、争议的,除三年使 西,便是三年抚粤。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开始的, 先后与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及闽浙总督、节制广东军务的左宗棠发生交恶构怨,又遭粤 省绅商的谤议而名声大坏,最后罢职而去。其由来、政绩,与三总督交恶及被谤的是是非 非,本文拟作一个客观叙述与评价,以澄清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广州北京路在清代由北至南依次称水清街、雄镇直街、双门底和承宣直街,是由珠江上岸进入广州城的官道。新任总督、巡抚都少不了在"官用码头"——天字码头乘舆张盖,经过这条路抵达位于越华路的两广总督署。1918年,广州南关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6.
<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刚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浙江布政使司(后又一度调任江西巡抚)李士桢,风尘仆仆地出任广东巡抚.李士桢,字毅可,原东莱都昌(今山东昌邑县)人,本姓姜,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归旗辽左,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即始姓李.李士桢曾任盐运使、知府、太守、布政使司等职,以善于理财闻名当世,也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从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1681~1688年),李士桢出任广东巡抚,除弊兴利,为清代广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某些开创性的贡献.研究李士桢抚粤的政绩,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考察康熙平定三藩后采取的善后措施和清初广东的社会经济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一、澳门界务交涉的由来1887年《中葡条件》拟订期间,围绕澳门划界问题,中葡双方曾有过激烈斗争。葡人与英国人赫德、金登干相勾结,擅自在条件中“永驻管理澳门”一款后面,加进了“及属澳之地”等字,为以后借口划定“属地”,任意扩占我国领土埋下伏笔。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徵等人察觉到葡萄牙人的阴谋,主张首先划定澳门界址,才能与葡萄牙签约。为此,他们多方搜集澳门界址资料,作为交涉时的依据。1887年9月间。吴大徵带领几名高级官员前往澳门附近调查界址变化情况,发现澳门界址比较复杂,“有葡人原租之界…  相似文献   

8.
五遂溪人民的英勇抗战与清政府的屈辱投降在遂溪人民积极准备抵抗的同时,中法之间的外交谈判于1899年3月开始在北京、巴黎间恢复举行。对于法人恃强侵占我国领土并拖延划界问题,两广总督谭锺麟与广东巡抚鹿传霖在1899年2月24日上奏光绪帝,表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指出法兵登陆后的暴行:“不照会地方官,径行登陆占据炮台,坚立法旗,并于离台后数十丈建椿造桥,意图永久占据,任意修筑、掘毁攻墓,人心已怀愤恨,复纵法兵入村骚扰,反借词民众哄斗,竟放枪炮,伤毙村民先后数十命,焚毁民屋数十间,海头村附  相似文献   

9.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向道光皇帝上了一道《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他的关于解决鸦片危机问题的弛禁策。这是一个“据实直陈”的大胆的新建议,它完全违背了清王朝自雍正以来一百多年间所采取的传统的禁烟策,大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嫌。道光帝传谕军机处将许折抄转给烟毒为害最敏感地区的大员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巡抚祁(?)、粤海关监督文祥等,令他们“会同妥议”,发表意见。由于两广地区的大员最了解烟毒泛滥的实际情况,因而能较多地考虑现实问题,“会同妥议”结果,表示一致赞同许  相似文献   

10.
<正> 清代,在西宁有个很有作为的官吏,他便是人们常常提及的《西宁府新志》的作者杨应琚。 杨应琚,字佩之,号松门,辽海(今辽宁)汉军正白旗人,清雍正七年(公元l?29年),由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其祖父杨宗仁康熙五十三年曾任西宁道,后历任广东巡抚、湖广总督,其父杨文乾曾任河南布政使、广东巡抚。杨应琚早年官居山西河东道,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调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光绪初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在广州创办了广东钱局。关于创办经过,以及初铸机器版制钱、银元的年代等问题,诸家说法不同。这篇小文试就涉猎所及,对这些问题略作考辨,不当之处谨请指教。广东钱局创办年代和规模从清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近两百年中,清政府实行的是银两与铜铸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初,中国对外贸易常呈出超,白银内流;  相似文献   

12.
在戊戌变法的政治过程中,1898年8月30日,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巡抚和东河总督被裁撤,从表面看来,理由是裁减冗官与督抚同城等。但是,这个改革运动在9月被镇压以后,跟其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命运一样,11月1日,上述三个巡抚都被重新设立了。理由就是“三省巡抚均著悉仍旧制,毋庸裁并”。在此可以看出,旧制强大的生命力。不过,戊戌的新思维,没有完全散失。因为,在清末最后的改革过程当中,这些巡抚与东河总督都又被裁撤了。这些措施明确证明了1898年的裁撤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合理性,要不然怎么能过几年重新再采取同样的措施呢?因为资料的限制,1898年巡抚被裁撤的有记载的理由并不复杂,但是该理由的思维背景可能是更深刻并值得研究。本文把督抚制度的长期演变过程也包括在思考之内,对戊戌变法期间与此后的督抚制度改革的思维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广东丰顺汤坑人。从1854年他三十岁的时候入广东惠潮嘉道李璋煜幕起,到1882年病逝止,先后做过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做过万安知县、苏淞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苏州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其仕宦生涯达三十年,写下大量著作,但大部分没有公开出版,尤其是包容了他大部分公牍、奏疏的著作集《丁禹生政书》,过去未刊行过,国内仅有一个抄本,现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此书按从政时期分编为六种,即《藩吴公牍》、《巡沪公牍》、《淮鹾摘要》、《淮鹾公牍》、《抚吴奏稿》和《抚闽奏稿》,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在 182 3~ 1837年 ,先后任江苏淮海道、按察使、布政使及巡抚等。在江苏任内 ,尤其是在 1832~ 1837年任江苏巡抚期间 ,他大力选拔人才、整顿吏治 ,推广农业技术 ,积极兴修水利、赈灾救民、努力改革盐政和漕运 ,并开始了早期禁烟和反对外国入侵的斗争 ,充分显示了这一时期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特色 ,为其 184 0~ 184 2年在广东领导禁烟斗争和抗击英国殖民侵略斗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两广总督对澳门商埠的设置与管治刘伟铿两广总督是明清时派驻两广的封疆大臣。地方文武官员都受其节制,始置于景泰三年(1452年)。初无固定驻地,多来往于梧州、肇庆、广州之间,成化元年(1465年),韩雍正式开府于梧州。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  相似文献   

16.
清朝设官,不是一刀齐的。比如,一般说一省设一巡抚,二三省设一总督,其实不尽然,如直隶、四川都没有巡抚,却各设总督一人。山东山西上面并无总督。山东济宁有河道总督,江苏淮安有漕运总督,东三省以前各设将军一人,管理地方,清末才改设督抚。福建在台湾道改省后,撤去福建巡抚,改设台湾巡抚。湖北、武昌和广东、广州都既有总督,又有巡抚,即所谓督抚同城。广州还有将军,将军是管辖当地旗兵的,但地位最崇高。曾国藩攻太平天国,打下南京,向北京清廷告捷的奏折,系由荆州将军官文领衔,曾国藩并不列在第一名。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广东的富裕与其独特的滨海位置密不可分。由于民间海上贸易兴盛,朝野皆视广东为多盗之地。1780年广东巡抚李湖揭开的番禺老鼠山盗案,至少暴露了乾隆时期社会的两大弊病,一方面是沿海贫民竭力冲破政府禁令出海谋生求富,沦为盗匪;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官吏(兵)借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乾隆盛世潜伏着的各种社会危机已在悄悄涌动。  相似文献   

18.
乾嘉之交广东海盗与西山政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中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白莲教为主的农民起义与各种社会动乱交织一体。浙闽粤沿海大股海盗的出现,则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本文拟就乾嘉之交广东海盗与越南西山政权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乾隆年间广东海盗活动的一般情形乾嘉年间,广东海疆匪氛大炽,两广总督那彦成曾坦陈:"粤东之患,莫大于洋盗"①。广东一地,位处边陲,海疆辽阔,岛屿众多,沿海破产失业的渔民、水手下海为匪,历有年所。当然,人口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固不容忽视,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两点原因。从海盗角度来说,一条无数水道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19.
试论清代前期两广总督的选任与治绩关汉华一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①。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  相似文献   

20.
鸭埠税是明清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特有杂课名目。成化六年(1470),两广总督韩雍以鸭埠之制与“细民”争利而将其革除。正德二年(1507)清查各省钱粮运动后,两广军门设法增开饷源,鸭埠之制得到恢复,但其所入从杂课变成军饷。正德八年,鸭埠税再度被广东按察使陈雍废除,其背后反映的是广东地方“官族”争夺鸭埠利权的诉求。戴璟、霍韬、叶春及等士大夫在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呼吁恢复鸭埠之制,均未见成功。万历二十七年(1599),鸭埠在神宗税使干预下再次开征,地方“豪右”通过缴纳少量的鸭埠税获得官府确认其鸭埠利权的颁帖。明末鸭埠税屡征屡废,由榷税变而为辽饷,再变而为地方乡兵经费。明代广东鸭埠之制兴废的核心问题,是朝廷、两广军门、地方官府财政利益与地方豪强利益的争夺与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