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雇佣劳动是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相对于工人拥有人身自由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相对于工人失去劳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由与异化的劳动,也使资本成了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2.
雇佣劳动是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相对于工人拥有人身自由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相对于工人失去劳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由与异化的劳动,也使资本成了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全新的观点:1、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3、马克思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劳动;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 ,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 ,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 ,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一个自由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劳动和休闲。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理论界关于“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几个论据进行了分析 ,认为“资本雇佣劳动”命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 ,已受到现实的质疑和挑战 ,“劳动雇佣资本”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从人力资本的专有化和群体化、股东对股份公司态度和兴趣、社会制度原因及企业所有权等方面论证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考察,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古希腊罗马劳动被视为劣等活动,中世纪教会把劳动视为原罪的惩罚或修道的苦行.新教伦理把劳动界定为天职,迎合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古典经济学把劳动进一步资本主义化,劳动转变成雇佣劳动,人贬低为谋生的工人.工作伦理正是一种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它遮蔽了劳动异化的本质.劳动虽从最卑微的位置上升到现代社会的法则,却依然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牺牲”.唯有在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才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 ,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 ,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 ,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 ;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 ,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 ,以财产“个人所有 ,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 ,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在此追溯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来源,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概念内涵和具体内容,并阐述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蕴含之意,得出导致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异化的克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提高人的对象化劳动实践能力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2.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以合作经济为基础,采取股份制运行方式,以达到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的企业.我们知道,价值来源于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而生产资料又可表现为资本,所以,对劳动、资本任何一方都必须予以重视.股份制企业是资本的联合的产物,它的特点是"资本雇佣劳动",忽视了劳动在生产中的意义;合作经济组织是典型的劳动联合,它的特点是"资本从属于劳动",忽视了资本对价值产生的作用.而股份合作制企业正好能解决两个极端的缺陷,是劳动、资本的动力激励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分配模式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企业分配模式是指企业不同投入所有者之间规制分配关系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契约 ,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两类要素观 ,它可以划分为“资本雇佣劳动”、“分享制”、“劳动雇佣资本”等三大类。决定企业分配模式的是企业劳动的结构特点 ,即长期劳动 (尤其是高级的长期劳动 )比重越大的企业 ,越要求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而短期劳动 (尤其是短期简单劳动 )比重大的企业采用“资本雇佣劳动”较合适。这是主导因素。当然 ,企业的实际分配仍受到诸如企业中间品 (含劳务 )市场化程度及其价值评估能力、劳动者风险承受能力及谈判力、不同投入的稀缺程度等条件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里夫金看来,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的劳动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对于小部分就业人员而言,他们的劳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体力劳动,而是转变为以智力和情感为基础的协作劳动,后者不再是传统的雇佣劳动了,这是“工作的终结”的第一层含义;其次,随着普遍智能的运用,传统工人劳动必然会被机器取代,信息时代将是传统工人终结的时代,也是雇佣劳动消亡的年代,这是“工作的终结”的第二层含义;再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终结了传统的一切劳动,但它所推动的“第三部门”,将会吸收全部失业劳动力,实现对传统劳动的全面解放和救赎,转变为一种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深层游戏,这是“工作的终结”的终极含义.然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里夫金显然低估了资本霸权的建构能力,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陈京奕  刘灵 《理论界》2023,(5):16-2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实质。在数字化时代下,新的劳动形式也应运而生——数字劳动。然而,数字技术在资本的渗透下,看似自由的数字劳动仍被资本逻辑宰制,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异化转变为数字劳动异化的当代形式,其异化样态越发隐蔽和深刻。对此,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唤醒人的类主体意识、推进数字资源共享、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以此扬弃数字劳动异化,促进数字劳动解放和人的本质复归。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 《江海学刊》2023,(1):37-52+255
在所有经济学家看到生产过程里作为生产条件的“物”中,马克思看到了支配性的资本关系不在场的历史在场。作为资本关系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不再是归基于具体劳动物相化中的使用价值(用在性),而更多地关联于商品中不可直观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形成。如同流通领域中,价值关系颠倒的事物化(Ⅰ)遮蔽了货币是对象化的劳动交换关系的异化一样,这里的生产过程中,事物化(Ⅱ)颠倒为生产条件的资本关系的异化也遮蔽了自身是多重对象化劳动的真相。正是这双重异化和双重消失,从根本上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由舒尔茨开创的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新自由主义风格,即通过把经济学延展为社会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资本逻辑普遍化。这一理论认为,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被视为一种抽象化的被动因素,而“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把人包括进来,也就是基于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者主体性以实现经济增值。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的重新主体化,造成了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幻象。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中,人力资本理论并未超越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困囿于资本主义内的任何劳动主体性建构都是伪主体。但由于后福特制生产的非物质化、智能化转向,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解放的潜能,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大工业所造成的劳动趋势具有相通之处,成为在当代语境下继续思考劳动解放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44-48
"资本—雇佣劳动"两极对立包含着劳动解放的内在诉求,消除这种两极对立的状况需要依靠无产阶级这一根本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雇佣劳动"两极对立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应该牢记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开辟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