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全面普及应用,原本只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被推上“前台”,凭借其技术逻辑与技术特性,逐渐僭越其技术中立性,日益同各类意识形态共生共融共进。学界对算法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聚焦在如下层面,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资本逻辑渗透、“受众本位”重塑、“茧房效应”遮蔽、算法“黑箱”操弄等挑战,呈现出方法隐蔽、手段多样、传播面广、破坏性强等新特点,对此应从价值、技术、平台、主体与法治等维度进行有效防治。就研究现状而论,学界深化了研究层次、创新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内容与方式,但也存在研究前瞻性欠缺、研究针对性薄弱、研究内容重叠、基础理论研究逊色等不足。今后,我们需要注重经典文本、增强问题意识、补齐理论短板、加强观点创新、增强前瞻意识以及拓展研究思路,为不断深化研究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算法推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推荐、反馈各个环节,可能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在乡村社会,算法推荐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体的信息接受与传播行为,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原本拥有的注意力被分割,面临引领力被削弱、整合力被消融、凝聚力被消解的风险。防范乡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必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推进算法推荐技术与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以法律制度规范算法权力,培育农民算法素养,从多个维度开展乡村主流意识形态风险协同治理,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引领和驱动未来世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人工智能,具有数据霸权、文化软实力和价值形塑等意识形态属性。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实践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引领力下降、思想凝聚力弱化、道德指向力失落和法律规制力失效等风险问题。警惕技术拜物教以及资本逻辑操控下的意识形态风险,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智能技术应用中的话语权,建立智能推送与公共责任动态平衡的调节器、建构人工智能的道德“护城河”、筑牢人工智能的“法律网”,是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彰显技术优势的应然举措,也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的挑战与考验。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整体防护能力,确保国家安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驾护航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所肩负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不良社会思潮的分化作用、泛娱乐化倾向的解构影响、传播模式去中心化带来的边缘化后果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威胁给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当前,要从内容供给与传播形式的创新逻辑、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联通逻辑、理论认同到行为认同的实践逻辑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工作机理,在思想指引、政策舆论、方式转换、路径拓展等方面下功夫,以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勃兴引起传播模式、传播环境的新变革,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转型适应力、受众注意力、管控力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新媒体促进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向多元化、平等化转型,传播风格向大众化、通俗化转型,传播方法向隐性化、多样化转型;不仅分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受众注意力,而且增加了在新媒体自身聚集受众注意力的难度;新媒体"把关人"缺失以及新媒体传播阵地不够坚强、管理规程不够完善等因素,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力。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坚持正确的策略路径,在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加快新旧媒体有机融合、改进党对新媒体的领导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及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的冲击,社会反常现象剧增,意识形态解释乏力;意识形态受众对意识形态怀疑剧增;意识形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直接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产生并有取代的企图。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危机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脱节,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现实利益诉求脱节,意识形态所代表的阶级出现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指导思想上的任何动摇和放松,都有可能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去凝聚力,从而迷失方向。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的仔细剖析,论证了意识形态工作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的技术,算法推荐在算法设计、数据筛选以及信息推送等过程中潜藏着技术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传播观念,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算法推荐的应用给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双向效应:一方面,算法推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数据支撑、精准信息和实时评价;另一方面,算法推荐存在的“算法黑箱”“信息茧房”以及“受众本位”等不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统合,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发挥算法推荐的正向效应,有效规避和抑制其负面影响,通过增强技术赋值、完善法治监管、培养意志自律、聚焦民生热点等方式,助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到人类社会之中,并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产生巨大变革。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效果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效快捷、真实立体和实时精准的特点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主权失语、信息失真、舆论失控、治理失效等风险挑战。为此,需在强化主体领导、提升技术水准、加强舆情把关、建立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发力,促进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新闻成为网络媒体传播意识形态的主力军。然而,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随之出现,如官方网络新闻媒体公众影响力羸弱,非官方网络新闻媒体辅助不力;网络新闻受众群体扩大,复杂性增加,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受威胁;网络新闻"把关人"职能缺失,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复杂的网络环境等。有效利用网络新闻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官方新闻与商业新闻的互动传播;提高议程设置的能力,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教育与完善法制法规并举,全面提升网络新闻"把关人"的道德认识、意识形态认识;进行价值理性的引导,提高国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战略政策方面都有自己的基本主张,它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民生活等方面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着挑战。我们应认清其本质,揭示其危害,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加强宣传,提高实力。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对外开放进程,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分化、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失调、西方文化入侵和各种错误思潮渗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尤为重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需从根源上考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环境及其现实背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机制保障方面寻求创新点,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市场本身的缺陷造成了经济与道德、整体与个体价值的冲突,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思想滋生蔓延。尤其是部分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趋于弱化,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其主流地位不受挑战并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新自由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经济结构转型引起的价值多元化、收入差距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以及市场化的挑战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地位、保持公有制“质”上主体地位、合理确定政府和市场边界、打造共同富裕的命运共同体,是迎接经济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幸福导向、成果共享导向、主导性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导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由刘明君教授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建构>一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最终成果,主要包括:构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坐标,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综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发展,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转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谐社会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多元文化冲突下和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构建对策等问题,共21万多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