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治理、企业治理、社会治理三个方面,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应该由国家—政府治理框架、国家—企业治理框架、国家—社会治理框架三部分构成。国家—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治权与事权框架的优化,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种关系,解决国家—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类缺失,把握国家—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个前提;国家—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促进政府与市场框架的演化,包括激发国家—企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种力量,避免国家—企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大风险,夯实国家—企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个基石;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促进制度与公平框架的固化,包括拓展国家—社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种视角,实施国家—社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项运作以及程序化与责任落实。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10):33-36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仅事关整个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改革,更引发省、市、县乃至乡镇等各级党委政府全方位深入变革,是关乎我国基层政治生态和人民群众福祉的一件大事。本文在阐释治理、基层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实现途径,论述实现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加强基层民主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软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国家治理领域中的软法形式越来越丰富。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有七种:一是公法的基本原则;二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宪法和行政法惯例;三是执政党的党内法规;四是宪法、法律中的宣示性、倡导性条款;五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规则;六是司法判例;七是行政执法基准。这些形式的软法对于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推进依法治国;规范执政党的行为,推进依法执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裁量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规范公民社会行为,推进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以及平衡改革、发展、创新与法治的关系,保障富强中国、民主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协调统一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建 《学术交流》2016,(4):60-6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共中央为承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作为一种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政治实践中的本土化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本质和功能上都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和提高人民民主质量。依托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现阶段公共事务治理中显示了巨大的民主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民主逻辑、制度逻辑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6.
《社科纵横》2017,(6):40-45
国家治理体系由治理主体、理念及方式三大核心要素构成。与之对应,当下中国治理体系呈现出党主导开放型政党制度日趋成熟、从"管理"向"治理"的理念转变深入人心、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主导治理方式的时代特征。一党主导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治理理念造就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法治路径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未来我党的执政治理能力、国家治理方式及全面依法治国事业仍需要不断提升和推进。  相似文献   

7.
1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及背景分析 环境治理的理念起源于西方,其具体涵义在国际范围内仍有争议,但基本要素都是一致的.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全球治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集合;二是国际环境法;三是资金机制;另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环境治理内涵有类似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8):11-14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提升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原因在于,提升党依法执政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当然之义和有力保障。提升党依法执政的能力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治传统与人情社会的束缚,既得利益和利益固化的制约,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要从三个方面来提升党依法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党员干部要勇于从过往人治思想的惯性与人情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打破利益固化的局面,解决好制约党依法执政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完善党员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提升党依法执政能力提供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严强 《阅江学刊》2014,(2):7-13
国家治理概念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中时时出现。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改革攻坚阶段的重大战略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启动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标志。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扬弃旧式现代化之后探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让改革具有了新的意义,而且赋予社会治理创新全新的性质,规定了未来中国式社会治理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是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全社会运行与发展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引导、规范与控制的活动过程.国家治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方向,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政治秩序.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治理要素构成的国家治理系统,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指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主体现代化包括政府治理中的执政党与政府现代化、市场治理中的企业现代化、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现代化和个人治理领域的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主要是政府治理方式中制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的现代化,企业治理方式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中社会组织自治机制的现代化,以及个人治理方式中人的现代自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即风险社会之中。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个主要标志:政府作为社会治理或公共治理的中心,其公信力在不断下降;中国出现了公共机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理论的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主体意识或个体意识的崛起。中国进入风险社会表现为四个基本的、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紧张:利益结构的紧张、制度结构的紧张、文化结构的紧张、价值结构的紧张。风险社会只是一个表象,根本原因是四大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中国学术创新的关键就是要研究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或结构性紧张,找出其形成的规律,从根本上消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次根源。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轻刑犯在服刑后的社会权利进行限制或禁止,有利于犯罪特殊预防,但是这种权利禁限在我国缺乏明确和系统的法律规定,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有关原则并不相符,且对服刑后的轻刑犯及其近亲属均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社会后果,使其无法正常进行有关从业、受教等活动,影响乃至阻碍了其参与社会治理,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的人口现实情况。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社会现实情况,从国家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出发,予以改进。对轻刑犯的权力禁限问题,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区分情况,分门别类,采取适当和合理的具体措施,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宗艳霞 《探求》2020,(1):12-17
当前,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多元化治理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治理呈现开放包容的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走法治化道路,面临法治化转向困境,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的关键在于理念与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张培  胡涵锦 《创新》2015,(5):15-18
"国家治理"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政治术语,而是一种"接地气"的治国理政思路,其对公正的价值追求,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息息相关。"公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所包含的三个层面指涉了国家治理的三个层面,其中,"公平"体现了国家治理在目标层面的导向;"正义"体现了国家治理在内容层面的标准;"公道"体现了国家治理在实践层面的原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促进社会公正是相谐一致的,要培育和践行公正价值观,为国家治理定向导航;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国家治理固本强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国家治理保驾护航;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国家治理提供核心引领。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9):9-13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顶层设计对国家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的开始,也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下提出的新命题,更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党的建设制度。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制度发挥管党治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使之更加适用、更加管用。  相似文献   

17.
林婷 《社科纵横》2005,20(6):19
治理理论是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它在危机、社会分化、全球化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下,治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把以往对立起来的二元主体看成是合作的过程,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读解路径。治理理论在中国存在客观现实性根基。  相似文献   

18.
乔小明 《创新》2016,(2):27-38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治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在理论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应把握的关系是:第一,四个方面的问题。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应预防两个错误倾向——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建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战略——竞争-合作模式。第二,建构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战略应把握六个有机统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专政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虽未明确论述无产阶级国家的治理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巴黎公社和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实践所展开的理论探索,却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意义.这些可贵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它揭示了无产阶级国家治理的根本的政治逻辑,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实践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赵宏宇  乔世燕 《探求》2014,(2):18-22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分别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治理成效上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公平正义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力图对当前国家治理中所面临的困境有所观照,并勾勒出一幅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观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