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状况不容乐观,中西版权逆差仍然很大;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论坛声音微弱;孔子学院发展很快,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西方主导国际传媒;中国文艺作品的建设性不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在如下方面着力: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官方、知识界、民同、媒体的多方有效互动,讲好中国的故事;拓展国际传播平台和载体,尤其是把新媒体打造成传播主流文化的利器,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电子游戏与影视作品传播的核心不同在于,电子游戏体现出更为突出的互动传播的特质,这种互动性依赖于游戏者的深度参与而实现,游戏者既是游戏作品的欣赏者也是参与创制者。游戏者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互动,具体在三个领域中展开:一个是游戏者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扮演;一个是游戏中虚拟语境对于游戏者的意义;最后是独特的游戏中的交互叙事类型,以及这些互动叙事类型对于游戏者参与度的影响。电子游戏互动传播的研究,对于影视剧创作与游戏内容创作之间的相互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针对目前高科技影响下娱乐内容传播新趋势的一种关注,互动传播的特征研究在未来娱乐产品的内容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专业话语形态,审计话语具有独特的体系特征,应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本研究重点阐述审计话语研究的基本维度:审计话语的建构、翻译与传播,主要包括从话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视角去关注审计话语的分类特色和建构逻辑,审计话语外译的特征策略和术语标准化策略,审计话语的大众传播方式创新和传播效果评估等,以助力讲好中国审计故事。根据审计话语分析的不同维度,可提炼核心概念集群,构建审计语料库;分析传播语境,构建审计话语模型;注重调查反馈,构建审计时空比较机制。同时,可基于审计话语分析,探索政策跟踪审计、审计报告撰写、审计质量评价的智能化,开拓智慧审计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与新技术对国际传播带来了广泛影响,实现了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的“转基因”。在国家加快媒体融合的政策引导下,国内媒体要想做好国际传播,不仅要构建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要通过网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合了网站、应用和多媒体,构建“三位一体”新媒体矩阵,并不断探索沟通之道。这些实践中的积极尝试,为构建有国际传播力的新型媒体提供了借鉴与反思。在融合背景下,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排头兵,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转型,通过提高用户意识、改变话语方式、加强技术支持和打造媒体集团等,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软力量。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思路"以我为主"、传播媒体缺乏深度融合创新、传播过程缺乏互动等问题。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文化网络传播动力驱动机制、话语转化机制、载体平台协同创新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饶鑫  朱景林 《南方论刊》2022,(7):81-82+88
中国故事是凝聚了中国人思想、情感、意志等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力重要手段。陶瓷文化源于人们在制作陶瓷过程中的能动创造,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陶瓷作品能反映特殊时期特定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人文精神。景德镇陶瓷不仅可以作为载体承载着中国故事的内容,其自身的文化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两个结合”的时代背景下,二者之间也愈加难以割裂开来,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也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双重价值意蕴。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间接源像,中国故事既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中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综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讲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等故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讲好“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故事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9,(6):115-125
陈季同可谓是"现代东学西渐第一人",由其"世界的文学"认知而来的"世界视野"与"双向翻译",是陈季同文化、文学传播意识的重要构成,并内蕴"翻译—重塑—宣传"的海外传播逻辑与思路。这应该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较早的自觉表述。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陈季同的传播意识及其身体力行,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自古以来在"东学西渐"中,中国人的对外文化传播意识始终是匮乏的,但对此的自觉省察与反思,并不是始于新近,而是"晚清"。这个时间点的历史位移意味着,当破门而入的"西学东渐"如火如荼的时候,以陈季同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海外经验的中国人,正在用所在国的语言努力地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身体力行地让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相似文献   

10.
海外汉语教育是中国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新生力量,无论是从传播要素还是文化的交融性、传承性来看,它都足以承担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担当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时既要尊重他国文化又要坚持中国视角,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并凝聚中华文化精华,精择传播内容以全面宣传中国,还要充分借鉴他国经验,注重传播策略,同时培育合格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主体,提高文化传播效度,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故事。冬奥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育人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好中国百年奥运历程,讲好北京冬奥的巨大成功,讲好北京冬奥精神,讲好“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讲好北京冬奥故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通过给青年大学生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标,同时要求借助网络红利做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工作,因此“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三维需要共同规定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进行。正因对满足思想武装需要、生活实践需要和国际传播需要的追求,“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和“讲好中国故事”便构成了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新途径。结合上述三维需要,以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要素为着眼点,剖析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现实实践,并进一步抽象出具备可借鉴性的具体途径。借助网络时代的特点与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着力优化三重途径、努力实现三种需要,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宏观"策略,以破解"普世价值"为切入点,并以参与"全球治理"为归宿;二是"中观"策略,向世界揭示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在矛盾,同时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科学性,三是"微观"策略,研究西方价值观话语霸权的特点,加强"原创性"价值观理论的建构与传播,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融入国家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革命加速了人、物、信息和社会“脱域”融合,深刻影响全球传播的理念、规则和路径。被年轻世代追捧的藏品NFT看似只是一种被区块链标记了所有权的数字化的内容,但其背靠区块链技术和表征民族国家“集体记忆”与价值观的博物馆藏品,是国家投射和文化关系的融合,因此具有在全球交流中“传递”意识形态的价值。以德布雷媒介学理论视角考察藏品NFT在全球传播中“传递”地方文化的潜能,进而探讨其作为“中介”是否有可能“调节”国际传播交流的僵局,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理论命题赋予强大动能,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际传播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指示,中国文博业作为重要的文化外交和人文交流机构,是重要的战略传播主体,需要在新的定位下构建其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在战略传播视域下,构建文博业国际传播叙事体系需要在新的历史使命中思考叙事目标是什么、应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怎样叙事的基本问题。因此,应从逻辑起点、价值构建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基于传播学构建国家形象传播路径的“ICON”(偶像)理论考量,文博业国际传播叙事体系构建有四条提升传播效能和精准度的基本路径:一是整合传播要素,二是进行语境化传播,三是创造有机的传播生态,四是创新传播内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创新对于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经济学构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根源有三:一是照搬舶来经济学说难以有效解决中国问题;二是中国经济实践发展形成的内在理论诉求;三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时代需要。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与中国经济学构建探索的互动看,前者对于后者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奠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基石,丰富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2)建构传统经济思想话语体系,凸显中国经济学本土元素;(3)对外传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抢占中国经济学国际话语权。历经百余年探索,中国经济学构建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逐渐聚焦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引领的方向确认上来。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还是新发展理念的思想精髓,均可以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找到可资吸收的养分。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8,(2):127-132
中华文化传播导引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生发于"共享与反馈"的核心话语,"共享与反馈"的关系互构通过规定和禁止建立"公理",赋予其所导引的话语和理论以必然性。中华文化认同的传播共享以普惠、开放、精诚的价值意涵贯通中华文化历时纵向传承与空间横向辐射的两个向度;中华文化传播的认同反馈以承认、包容、互鉴的价值意旨推进着民族内聚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形象"的良性建构。在此基础上,共享与反馈的双向互动构成了中华文化传播导引认同的思维图式,催生"同一性"强化的认同路径和"对话"式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原生的网络亚文化,“土味文化”出现于2016年。目前,关于土味文化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味文化的传播路径体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大致经历了“圈内传播”“出圈传播”“全民传播”“全球传播”四个阶段。土味文化是互联网发展催生的乡村传播狂欢,属于城乡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体现了社会转型期大众审美趣味从“审丑”到“归真”的变迁。土味文化承载着对中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赞美,让中国乡村更多地被看见,并提升了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土味文化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叙事模式与话语的创新实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世界讲好乡村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中,需要从留住土味、营销土味、提升土味、融合土味、拓展土味五个方面着力,积极挖掘、培育和传播土味文化。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亟须构筑一个既能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文明传统与历史实际出发,又能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强大国家传播体系,需要从文明传播的战略高度建构一个能讲好伟大历史与光明现实的"中国故事"的传播要素体系,建构一个能谱写出恢宏、壮阔、瑰丽、奋进的"中国史诗"的传播精神与传播框架,建构一个向全民族、海内外有效传播"中国精神"的媒介融合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球人文价值的合理部分进行主动的、有取舍的交融,从而形成对海内外中华儿女、各阶层各族裔的全方位覆盖、吸引与凝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