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 ,其源头可上溯到德国的康德美学 ,是唯美主义者把艺术(尤其是诗)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的领域的结果。文章循着康德关于纯粹美的论述的逻辑 ,从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艺术不同于科学知识、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和重在用语言再现感官的印象三个方面 ,对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相似文献   

2.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其源头可上溯到德国的康德美学,是唯美主义者把艺术(尤其是诗)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的领域的结果.文章循着康德关于纯粹美的论述的逻辑,从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艺术不同于科学知识、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和重在用语言再现感官的印象三个方面,对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艺术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广泛而深刻联系的文艺思潮,唯美主义最初进入中国,并非以整体打包方式进行,也不完全是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而是由于很多偶然因素,甚至是以被无意中夹带的艺术"细菌"方式进入中国,其资源也远不只限于英法、日本唯美文学。研究者较少瞩目的胡适诗作、小诗以及许地山创作中的唯美倾向,就体现出唯美主义进入中国方式的潜隐性以及中国现代唯美文学创作资源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在英国具有原发性质,但外来理论的输入为其发展成为一种批评思潮注入了激进的催化因素。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瓦尔特.佩特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与传统唯美主义批评相比,佩特对唯美主义批评主题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对文学自律的集中探讨转移到了对于个人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艺术拯救功能的重点思考。王尔德则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也是唯美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其批评实践、理论建构从逻辑上标志着唯美主义批评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早期文艺观,是在接受西方众多美学思想熏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也包含唯美主义理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波德莱尔、裴特及王尔德等作家的影响。他早期在文艺理论上奉行为"艺术而艺术"的无功利主义,小说、诗歌、戏剧等创作都不乏较为典型的唯美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作为唯美主义大师的王尔德自幼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古希腊精神的影子。解析《道林.格雷画像》中体现出的柏拉图式爱情,不仅有利于把握王尔德的内心情感世界,更有助于研究在唯美主义中所透露出的希腊精神。  相似文献   

9.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歌具有"形式至上"、"诗画一律"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语言张力、意象张力和结构张力;具有"灵肉一元"的唯美主义特征,体现出精神与肉体的和谐一致。国内外学者对其诗歌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在国内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唯美主义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主流。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价值,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种“撒慌”的技巧。是生活摹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摹仿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2.
波希米亚浪荡子是唯美主义精神和波希米亚生活杂交的特殊人群,他们活色生香地进行着“艺术生活化”的广泛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促使唯美主义运动渗透出日常生活审美气质。换言之,沿着波希米亚的生活道路,英国唯美主义的浪荡运动导致其“为艺术而艺术”观念自身的内部穿孔,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运动潮流表现出历史趋向的一致性,成为20世纪“艺术与生活实践领域重新融合为一体”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以创作痕迹的显隐、艺术手法的变迁为依据,宏观探索唯美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生与流变,可以发现,20世纪上半叶唯美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基本上遵循着"悄然进入—逐渐彰显—创新和变异"这一线索——经悄然流变阶段,在浪漫主义创作中得以彰显,并在与现代主义的融合中得到深化,产生了中国化的变异。唯美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发生流变过程中体现出极大的潜隐性,更多是与其他思潮糅合并存,这既缘自唯美主义自身的特性,也是现代中国人特定的文化心理所致。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审美自治是20世纪上半段重要的美学思潮,在理论与创作上都有突出的表现与形式,强调艺术的审美本体是其主要特征:这股思潮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种种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风靡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对同时代的东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种扑朔迷离境地下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认知态度成为关注焦点。面对认识与认定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模式的尴尬,导致了传统艺术边缘化和西方艺术中心化的论调,基于文化传承中"移植"与"扬弃"的规律,树立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正确的认知态度,并以此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对推动我国文艺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两次高潮。但在引起国人重视的第一次高潮期,受时代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主流文艺思潮等因素的钳制,王尔德在中国出现了译介为主、研究不足的现象。而新时期以降的中国王尔德研究第二次高潮,无论是翻译和评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宏观研究使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思想、文艺观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得到全面的、准确的把握;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方法的运用又拉近了王尔德研究的中西差距并展现了当代研究的异彩。  相似文献   

17.
出身于书香门第、又长期在教会和英法学校学习的湖南作家袁昌英,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生交汇着欧、亚文化的思潮.从其作品的剧情的构思及安排、戏剧的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出袁昌英是如何把中国与西方文化及文艺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中国现代话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偏于简单的政治批评。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就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批判的所谓“实用主义的”写历史的办法,一是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只有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社会基础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正确地引导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研究,运用从宏观走向微观的理论视域和从分析走向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并在将这两种“理论视域”与两种“思维方法”进行历史与逻辑的整合的基础上,从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大力倡导,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逐渐衰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崛起和鼎盛以及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特色四个维度,考察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的嬗变历程,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线索与逻辑理路,更好地完成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唯美主义是欧洲19世纪中后叶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领袖王尔德不但在艺术观上主张唯美主义,其创作中也践行了唯美主义。文章从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色彩美”入手,主要对以语料库工具检索到的颜色词、光度词等进行分析,从颜色词的类别、颜色的层次感和颜色的隐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在艺术上的“唯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