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晔 《决策与信息》2010,(12):29-30
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偷逃高速公路的过路费。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在行为结构上与传统的诈骗财物的犯罪有所不同,这种行为究竟是否归入诈骗罪范畴存在疑点。从法益理论来看,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同样侵害了权利人的刑法法益,即由于诈骗行为的发生,权利人无法依据民法对较大数额的财产进行救济。我国需要将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改为“财产”,使其包含“财物”和“财产性利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侵犯财产领域中民事不法与刑事不法交错相生使得重刑主义产生,造成刑事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公民权益的损害。本文以侵犯财产的行为作为讨论对象,引入“许霆案”分析相关理论,总结不当得利制度与侵犯财产犯罪的区分方法,拟提高司法实践中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范玉 《经营管理者》2009,(20):154-154
所谓诈骗罪,又称欺诈罪或者诈欺罪。是行为人采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或者财产上的利益,因而给他人造成财产上损失的行为。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采取威胁或者要挟的办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网络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网络虚拟财产的繁荣,然而,我国目前缺乏对于侵犯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法律处理规则,导致侵犯虚拟财产权的犯罪得不到有效惩治,虚拟财产事实上得不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手《刑法》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机制,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本文拟将从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的分析为出发点,并通过对我国侵犯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几个典型案例分析我国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现状及处理情况.对我国网络虚拟财产刑法保护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王文锋 《经营管理者》2009,(22):253-254
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在受贿罪的犯罪构成中,深入研究了受贿罪的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把握该罪与贪污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正>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签订的经济合同总数已超过十亿份,合同在经济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然而,值得忧虑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的行为,不仅践踏了社会主义法制,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合同欺诈的手段 据分析,目前不法分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伪造或使用已失效的各种证件签订经济合同,骗取对方财物。山东省日照市现代实业公司杨某等人,以公司名义,使用伪造的土地征用凭证和银行凭证,与省内某公司签订了900万元的借贷合同,得逞之后仅3天就提出现金860万元用于挥霍。在这一类合同欺诈中,不法分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州各高校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遭遇电信诈骗的通常特点是:大学生人群集中,经常成为广撒网式诈骗的对象;由于大学生多数离家住校,不法分子利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进行诈骗的案例也多发;大学生对于求职和网络购物的需求大于普通市民,所以电信诈骗集中在这些活动中。具有突出特点的犯罪在预控研究中尤其适合采用惯常行为理论,因此该文有针对性地从潜在被害人的角度提出高校电信诈骗预控方案。  相似文献   

8.
金融诈骗是一种新型犯罪,属于白领犯罪,高智能化犯罪。诈骗方法名目繁多,高科技化;发案率最高,损失巨大;内外勾结,共同犯罪;携款潜逃,偷渡出境。分析了金融诈骗的5个特征,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罪的规定采用的是结果犯模式,只有行为人实施了法定的保险诈骗行为,并取得或控制了数额较大的保险金,才构成本罪的既遂.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的行为为保险诈骗罪的实行犯创造条件的,可构成共犯中的帮助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实质上只是各行为人共同利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而实施的骗取保险公司财产的职务侵占或者贪污行为,只可能构成贪污或者职务侵占罪.  相似文献   

10.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达到应受刑法惩罚程度的行为。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一是侵犯财产罪。在我国,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日趋猖獗,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些如:知识产权犯罪、计算机犯罪等智能型犯罪新型的经济犯罪。究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客观原因,经济体制原因,犯罪者个性原因等。  相似文献   

11.
好书推荐     
《经济合同陷阱及防范》经济合同陷阱,是指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在合同中故意设置的危险圈套;经济合同当事人协定的不科学、不合法的条款;经济合同当事人故意或非故意的不写或少写的关键事项;因不正当履行合同义务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等等。本书是针对各种各样的经济合同陷阱,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方法。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各类经济合同陷阱及防范;第二部分,经济合同陷阱实例析解;第三部分,防范经济合同陷阱的系统办法;第四部分,经济合同法规漏洞及完善。本书特点:首创性,详细寻究经济合同陷阱及防范方法的大型工具书;实用性,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实践中的合同陷阱,提出防范方法;可操作性,本书侧重于应用,对每一种陷阱都不隐含地讲明,并相应地提出防范办法,使读者手持此书即可基本上避免各种经济合同陷阱的出现。本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计335万字,16开本精装护封,定价380元。  相似文献   

12.
虚假信息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实践中遇到若干疑难问题,国内外学者尚缺乏专门系统研究,因此探究虚假信息诈骗疑难法律问题,对于完善我国惩治虚假信息诈骗行为立法,有力遏制这类案件的发生,维护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赃物犯罪在司法实务是经常发生的犯罪行为.其本质是对于前犯罪行为所形成的违法财产状态予以维持”。虽然我国对赃物犯罪作出了规定,但对“无偿收受赃物”是否构成犯罪却没有进行明确,这造成了司法实践上的一定困难,笔者根据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先后考察了赃物及相关的一些概念、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关于赃物犯罪的规定、现状,根据此类行为的特征及危害性,为完善我国法律对此种行为的规定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侵犯财产型犯罪中抢劫罪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抢劫罪侵犯客体的复杂性及手段的多样性,使得抢劫罪与一些犯罪相对较难区分.在司法实践申正确判定抢劫罪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文对抢劫罪易混淆难区分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期对抢劫罪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化金融趋势的进一步确立,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金融诈骗犯罪亦将呈增多趋势。预防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卫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要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基本原则,坚决打击日益猖獗的金融诈骗。  相似文献   

16.
天国的沉沦     
刘刚  李冬君 《领导文萃》2013,(14):91-93
天国没有私有制,而家庭是私有制的根源,所以要取消家庭;天国没有私产,所以要把财产都交出来,变成公共财物,为了管理使用这些财物,天国建立了圣库。天王捐了什么?好像没捐什么,只捐了个"主义"。冯云山来,还搞个"三同"什么的,与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天王一来就  相似文献   

17.
因为留守家庭力量弱小、家庭和学校监管和教育的缺失、留守人员本身的心理缺陷和法律保护意识淡薄、经济利益的刺激、制度、政府行政和司法力量的不足,留守人员成了犯罪分子的重要侵犯对象。这些犯罪表现为侵犯人身和财产的犯罪居多、犯罪主体当地化、犯罪对象以老人、幼女和学生居多、犯罪频率高、犯罪地点边缘化及侦破难度大等特点,针对此;我们应采取改变户籍、教育等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当地就业机会,保持家庭的完整、发挥多层次的监护、教育和管理责任、整合社会资源,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实施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力度和充分发挥法律学术机构的参谋作用等措施来预防对留守人员犯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著作权进行刑事保护的立法历史短暂.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法的不完善影响了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有效打击.当前对著作权进行刑事保护的立法,在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主观归责条件,客观归责条件的规定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对于社会上新出现的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没能做出及时的回应.应当深入分析我国著作权刑事保护的立法不足,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我国网络诈骗呈高发趋势,网络诈骗旧瓶装新酒让普通大众防不胜防。2013年8月2日,《法制日报》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获悉,今年上半年,浙江各地有13000余人遭到电信网络诈骗蒙受损失。公安机关根据网络诈骗的变化,从网络诈骗的薄弱环节制定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网络诈骗犯罪份子的嚣张气焰,但和网络技术发展一样,网络诈骗又出现了新变化,笔者将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预防网络诈骗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颜 《决策与信息》2010,(3):122-122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将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已有、侵吞的目的,并使他人财物处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下,在非法占有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行为人长期占用他人财产且拒绝归还或者客观上对他人财产进行了非法处分,造成实际上不能归还.根据我国刑法罪行法定原则的要求,认定非法占有目的,首先应当以〈刑法〉第224条所列举的五种情形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