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清朝前期对湘西苗疆的治理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归流前,清朝在苗疆基本沿袭明代的设施,依靠土司治理“熟苗”区,军事隔离“生苗”区;改土归流后至乾嘉苗民起义前,在土司区设府县,派设流官,在“生苗”区设3厅,下设百户,寨长治理苗民;乾嘉起义后,清朝对苗疆的治理政策发生转变,实行兵民合一的“屯政”。屯政一直延续至民国时候才被革屯运动所废除。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前后的湘西革屯运动,其历史根源是清代遗留的"屯政"之弊病,现实背景则是何键主湘后为削弱陈渠珍在湘西的割据势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发的连锁反应。何键对于湘西苗民的革屯诉求处理不当,使得运动从和平请愿发展到武装抗屯,虽然在省军镇压下暂时平息,但抗战爆发后省军调拨前线武装革屯运动再次风起云涌,加之陈渠珍趁机在幕后多方运作"倒何",使得湘西局势更加复杂。何键下台后张治中主湘,通过谈判方式与革屯武装达成了"废屯升科"与"整编抗日"两项协定,并重新启用陈渠珍等一系列措施方使湘西局势稳定。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湘西"苗疆"屯政与乡村社区新阶层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政府为了稳定当地社会,在湘西"苗疆"开办屯政.屯政对"苗疆"多民族社区的社会流动模式、社会阶层结构、社区权力结构、民族文化等,均产生深层次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在屯政中成长起来的半职业化管理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等新兴阶层的规模、特征及其活动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4.
<正> 一据《湖南通志》记载,湘西苗族地区迟在南宋绍兴年间才建起历史上第一所学校——东洲书院;元、明两代只增建了泸溪县学、辰洲府学和五寒司学(后改为凤凰厅学),而且这些学校时兴时废,等于虚设。清代,从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至乾隆年间止,共在湘西苗族地区建立了书院6所、义学33馆,重建和新建县、厅学5所;镇压了乾嘉苗民族起义以后,又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增设书院6所,屯、苗义学一百馆,嘉庆十五年(1810年)又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湘西苗区屯田,始建于嘉庆初年,是有清在边疆、民族地区所建屯田中时间较晚的一个。湘西屯田,尽管组屯的起因和目的是为了监视和镇压广大苗族人民,但由于清朝政府在建屯时,曾参照吸取了近边的如贵州古州等许多屯田经验,融军屯、民屯、苗屯于一体,使之互为补充,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湘西屯田在清代屯田  相似文献   

6.
略论历史上的湘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开发”,是各民族人民对某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早在旧石器时代,湘西地区的开发活动就开始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湘西地区先秦时期、秦汉至唐羁縻时期、五代至清初土司时期、“改土归流”与“苗防屯政”时期、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开发活动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述评,最后总结其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清代改土归流前,湘西民族区域政治格局表现为土司政治下的"以土治土"、"以土制苗";康熙年间对湘西苗疆生界的开辟,使得土司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促进了湘西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改土归流后,湘西形成了"土苗分治"的新格局,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隆朝两金川改土归屯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清代乾隆朝,在黔东南、川西、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屯。驻兵设屯,战守结合,并将当地各族民户按军屯体制编管。在四川,还将屯区周围土司归屯管理。这使康熙雍正以来改土归流政策产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仅对四川大小金川地区改土归屯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历史而观,由凤凰厅同知傅鼐等主持并于湘西苗疆推开的"均田屯防",可视为清代国家组织地方力量的自我综合治理,亦为自"改土归流"以来苗疆地方治理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型。自此,湘西苗疆"边地"秩序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族民众国家认同感增强,"边地"与"内地"日益联属一体,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以此而言,清代湘西苗疆"均屯"之制于地方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川之役结束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实施“改土设屯”,建立起兵民番练四种类型的屯田。改土设屯后的金川地区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内地化”态势,但原本受到严格限制的屯弁却随着屯番兵的频繁随征而逐渐获得世袭,屯守备不断扩张权力和权势,进而在清末民初控制了番屯各方面权力,因此被普遍视作“土司”。金川番屯“再土司化”的原因与屯制有关,但根源却是清朝统治者的藩部意识,造成行省体制与藩部体制在金川杂糅并存,使得占总人口70%以上的屯兵屯民等移民与屯番屯练因土地资源分配形成的空间区隔被固化,而番屯还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与土司制度相应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1.
龙京沙 《民族论坛》2011,(11):31-31
酉水贯穿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鄂西、渝东南和湘西,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之为“巫蛮”“蛮獠”“土蛮”地,或盖称“五溪蛮”。在考古资料匮乏之前,人们研究“酉水文化”仅局限于史料,最先踏足这块土地的人们也仅依托于传说的“三苗”时期,及后世的“濮”“巴”“监瓠”族等。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12,(9):43-44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花垣自古以来就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民间艺术十分丰厚,尤其以传统的苗歌、苗鼓为主。但汉族的戏曲如汉戏、花灯戏等,也在这里同步流行,苗汉文化经过碰撞交融,产生了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从而为苗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苗戏起源于古老的“蚩尤戏”和苗巫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史。经历了古典祭祀仪式戏、草台戏、舞台戏等三大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确立并渐渐发展成熟,后广泛流行于湘西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古丈县、保靖县、泸溪县及与花垣县交界的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关键词     
《民族论坛》2014,(1):64-64
正"谷韵吉首"2013年12月27日,吉首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谷韵吉首"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据悉,它是武陵山片区、湖南省首家城市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将为公众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使手指间的政民对话成为可能。"实名购票"为杜绝出现倒票、恶意屯票抬高票价等现象,进一步规范演艺市场秩序,张家界魅力湘西率全国旅游演艺之先河,日前首次推出了实名购票,在旅游演艺界引起较好反响。  相似文献   

14.
清康熙、雍正年间,包括湘西在内的原湖广的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六十余年后,湘黔苗民以湘西永绥(今花垣县)、乾州(今吉首市)、凤凰三厅和贵州松桃厅为中心,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清王朝统治的乾嘉起义。湘西苗区的“改土归流”情况如何?它对湘西苗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乾嘉起义与“改土归流”有什么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由湘西作家李康学撰文、摄影家罗兆勇摄影、出版人覃代伦配图的“大湘西三部曲”,历时 3年,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全面、真实、本色地解读了历史的大湘西,民族的大湘西,人文的大湘西。黄永玉先生曾说:“这是几本湘西的书。”历史的大湘西神秘诡异的土司王朝,中国历史中的异数,在大湘西涓涓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一枝独秀。《大湘西土司》,被誉为大湘西版的《尘埃落定》,以章回演义的文体,配以54幅精美图片,全方位解读了大湘西长达千年的古代土司史。全书以历史史实为经,从唐末五代时期老蛮头土司王吴著冲传令招驸马着笔,声色并茂地…  相似文献   

16.
<正> 湘西,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土家、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这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湘西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同时也极善于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这种吸收与融汇,推动了湘西社会历史的前进。回顾历史,人们发现,汉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传入湘西,主要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清代的湖南“苗疆”,主要是指凤凰厅(今凤凰县)、乾州厅(今吉首市)、永绥厅(今花垣县)、古丈坪厅(今古丈县)、保靖县(今县)等五厅县的苗民聚居之地,这里是乾嘉苗民反清大起义(1795—1806)的主要战场。在“逐客民,复故土”的口号下发动的这场起义。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苗岭山寨,与五省白莲教起义遥遥呼应,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最后,清政府出动七省官兵剿杀,并继而推行“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屯防政府,才最终镇压了起义斗争。  相似文献   

18.
保安四屯     
闻名遐迩的“五屯艺术”的五屯,并不是一个村子,而是同仁县隆务镇以北呈带状分布在河东西两岸的五个自然村。在历史上不称作五屯,而叫做四屯或四寨子。乾隆时《循化志》称“保安四屯”,有吴屯、季屯、脱屯、李屯。李屯又分上李屯、下李屯,故民间习称五屯,但当地藏族一直称“汉四寨子”。1929年设同仁县后,称“同仁四寨子”,解放初仍这样称呼。五屯的居民是土族。  相似文献   

19.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20.
刘昌春 《民族论坛》2010,(12):50-52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贵州省铜仁市接壤。历史上,麻阳素有“湘西门户”和“苗疆前哨”之称。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21个村(社区)、38.5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汉、土家、侗、布依、瑶、回等15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