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9,(1):40-46
1日,《南京市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南京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办法》、《南京市非机动车燃油动力车交通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10,(17):89-90
领导干部开展“三讲”教育(1999—2000) 1999年8月20日.市委召开“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了以“三讲”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市级领导“三讲”教育历时两个月.于10月15日结束。市委常委会通过“三讲”教育查摆了理论学习、思想解放、城市建设和管理、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的存在问题.制定了总体整改方案和9条专项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6,(1):52-58
一月 1日,省委书记李源潮来我市检查工作并看望在城建中搬迁的居民,充分肯定了南京在2004年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8,(22):93-96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原稿,后来经过多次修改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4日.中共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十六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了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7.
"十七年"(1949—1965)时期的广告审美表现出的特点不仅反映和影响了大众审美的趋向,也对80年代后的广告审美有一定的影响。以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广告案例为研究文本,分析和梳理广告文本表现出的朴素、直白、实用、实惠及崇高等审美特点,探究其形成原因,对于理解1979年中国广告春天到来后的广告审美风格趋向,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透过十七年最为权威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我们可以窥见十七年文学所具有的鲜明政治色彩,以及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背离传统伦理和现代理性的基础上,十七年文学建构了全新的革命伦理观念。它统摄了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使文学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权利,而这一时期《人民文学》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也越来越偏离“文学是人学”的轨道,成为政治祭坛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文艺报》作为国家机关刊物,建国初期对促进工农兵业余创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考查《文艺报》通过什么方式来推进、影响1949—1966年工农兵业余写作,国家刊物如何对工农兵文学写作进行指导、规范,透过这一文学现象窥见建国后国家刊物运行方式取代五四"同人刊物",当代文学创作生成、发展方式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参与了读者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工作者为读者对象的考察。为我们呈现了《文艺报》建构专业文艺工作者批评言说空间的历史角色;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梳理,映射出《文艺报》建构读者批评规范与制造文化认同的权威文艺批评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金陵瞭望》2007,(17):72-72
7月22日 据《南京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706.78亿元,增长23.4%,实现利润198.26亿元,增长154.7%。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3.
郑飞 《南都学坛》2020,40(1):60-67
传统的文学研究思路认为,"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更像是20世纪40年代"讲话"精神的拓展和深化,知识分子及其主要栖居地的大学较少进入作家视野,相应的研究也较薄弱,但实际上,当时大学题材创作并不是完全绝迹,只是力量太弱而被人们长期忽视。以"十七年"时期出现的两部影响较大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红路》和《勇往直前》为例,两部作品不同的表现视角代表着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不同的价值取向。《红路》所讲到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更是根据政治需要而作出的简单图解,扎拉嘎胡这种对"红色叙事"的主动认同,实际上代表了"十七年"时期一大批作家的心态。汉水的《勇往直前》一改同时代的《红路》对时代主潮的自觉认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绘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大学活动上,凸显了知识分子对于外界政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于个人意志的听从。总之,作为当代文学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启蒙阶段的代表性作品,《红路》和《勇往直前》称不上完美,但考虑到时代因素,这些不足之处似乎也可理解,而从另一角度说,这些不足也可算作其某一方面的艺术特征,同时,这些不足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和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徐欢 《金陵瞭望》2005,(20):22-23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一经发布,即引起业界较大的震动。其中“汽车消费政策”明确规定:“要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政策具体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的汽车消费税,一直就处于业界关注的焦点。最近,汽车消费税征税办法和税率将做出调整的消息,让人们再度关注政策变更对车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庄小军 《金陵瞭望》2009,(16):101-103
一面伟大的旗帜指引着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历史可以作证,世界可以作证。88年前,当13位肩负中国命运的使者云集上海,在南湖游船上吹响战斗的号角,从此后。这面旗帜经受着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始终飘扬在历史的山头,飘扬在每一位党员的心中。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方志敏的《清贫》,历史长河将给这面旗帜客观公正的定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全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伟大的党。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译文》(1953—1958)与《世界文学》(1959—1964、1966)是唯一一份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官方期刊。在国内外政治局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以1959年更名为界线,该刊前、后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选取和译介方法不尽相同:《译文》体现出中苏友好"一边倒"、团结一致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学》则体现出亚非拉各民主国家众志成城、反抗"美帝苏修"的时代特征。《译文》与《世界文学》的译介活动坚持"政治标准"为第一要义,是特定时代的特殊文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典范的构建中,《史学月刊》具有重要地位。1951年1月,《新史学通讯》创刊,创刊后的最初阶段关注中小学历史教育,贯彻唯物史观,明确历史教育目的,宣扬爱国主义,介绍历史教学经验,为历史教学答疑解惑,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良多;同时,又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讨论与建构。1957年《新史学通讯》更名为《史学月刊》后,加强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转向,引领历史人物与历史评价、农民起义、历史主义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新中国史学典范的构建与史学人才的培养,均卓具建树。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生的研究思路。只有真正摆脱把个人与集体、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人情人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加强文本细读与话语分析,十七年文学研究才能够真正深入。《上海的早晨》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会生活,是作品在大众化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金沙洲》初版本到修订本的修改痕迹,透露出不同思想、不同话语、不同语境在作家个体身上不断摩擦互动对话的历史症候,从而可以看出十七年时期思想、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的动态位移过程。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一书的语言..多数研究者认为用的是北京话。=1920年,佩之在《红楼梦新评》中说:“《红楼梦》所用的文字,是纯粹的北京土话。”1923年,俞平伯在《红楼梦辩》中说:“《红楼梦》用的是当时的纯粹京语。”1954年,俞平伯在《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文中又说:“《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都是北京话”。这些说法一时几成定论,近20多年来,—些研究者开始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除北京话外,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话语的“民族形式”落实到文艺界,既包含一般理论问题,又包含具体的现实诉求:以理论上的“民族形式”指导实践,为创作提供具体方向。十七年时期,以《梁祝》为代表的民族化典范之作,从表面上看是对“民族形式”的延续,实际上完成了西方形式的运用与再创造。对“民族形式”理论下的创作实践进行问题谱系的延伸,有助于我们反思“民族形式”这一范畴的现实意义,为重新认识十七年时期艺术发展的现代进程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