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灵魂,"一国两制"就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一国两制"的提出符合世界的现实状况和中国的实际,它将推动中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和民族的振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着重分析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贡献,阐述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作者认为在"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引下,台湾终究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现实的条件,通过"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将和平统一思想加以发展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的系统化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伟大旗帜,实际上坚持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其途径只有一条,即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它不仅是我国和平统一台湾的惟一途径,更为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是国家为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率先在香港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在管治香港的过程中,中央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对"一国两制"实践的正确认识,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从实践论的理论视角,重新回顾和厘清香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逻辑,尤其是解构香港当前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动因,可为继续深化和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保持香港持续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进入九十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上,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为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对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对主权治权学说的丰富,对国家结构理论的突破。"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率先践行,对于解决香港的主权和治权问题,对于香港的顺利回归以及长期稳定繁荣、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既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又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理解发展"一国两制"国家战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对"一国两制"战略的内涵核心提出了全新的认识.中国始终坚持"不会变、不动摇";坚持"不...  相似文献   

9.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这是一个富有天才的创造."一国两制"构想是立足国际国内现实情况提出来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原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重温"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科学内涵和形成历程,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我们回顾历史尤其是展望未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保持繁荣与稳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键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五十年不变.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