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二元制背景下GDP与农业人口比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制背景下,农业人口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下降,这是工业化国家和正在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工业化国家近300年和我国开放以来的农业人口(或农业劳动力比重)与GDP总量(或人均GDP)数据为依据进行的相关分析,证明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GDP增长率和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率的对比关系随着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基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分析比较我国和美、英、日等国二者相关性的区别和差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TO已经加入 ,中国农业目前面临严峻压力与挑战。中国农业就业人口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 0 %,生产产值约占国内 GDP的15— 17%;美国农业劳动力仅有35 0多万 ,占全部就业人数的 3%不到 ,生产产值约占美国国内 GDP的10 %。从收入来看 ,美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约 10万美元 ,高于国内人均 5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则很低。 1997— 2 0 0 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 4 .0 %,比 1979— 1996年平均增长 16 .0 %回落 12 .0 %;更为严重的是 ,1997年以来农民纯收入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处于极端不经济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刘易斯原意,对其模型中的“二元”、“劳动力”、“无限”和“刘易斯转折点”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传统部门仍存在剩余劳动力、私营企业利润率没有下降、转移到现代部门中的劳动者真实工资没有明显上升和城乡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论证了我国目前刘易斯转折点并没有来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建立了人均增长率测算模型。该模型可以分析产业GDP结构、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全员劳动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等因素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江苏省人均GDP增长率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是该省2010年实现人均GDP增长率200%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框架内,考察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冠疫情冲击与中美技术脱钩“三大新因素”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改革红利”,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在5%以上,2035年人均GDP为2.4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 2.42万美元的水平;考虑“三大新因素”后,“十四五”时期潜在增长率相较基准情景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2035年中国人均GDP为2.28万美元,比基准情景减少0.15万美元,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加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有效对冲“三大新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合理的,也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效率提高的。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事实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比例应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别是当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之后,政府收入占GDP比重逐步缩小应是必然趋势。为此,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对于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湖南工业化的现状   1 湖南工业化进程较慢。用国际上通用的结构性指标来判断湖南省的工业化水平 ,2 0 0 2年湖南省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是 19 5 %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 9 5 % ,城市化水平为 32 % ,全国水平分别是 15 2 %、5 0 %和36、2 2 % ,除农业产值指标较接近外 ,其它指标不仅离国际的指标相距甚远 ,同国内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2 0 0 2年湖南省人均GDP为 6 5 5 6元 ,按 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 ,达到 80 8美元 ,用H 钱纳里提出的按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判断 ,湖南省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现象引发学术界关于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经到来的讨论,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考察古典刘易斯理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适用性。基于总量和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古典刘易斯理论所揭示的城乡部门工资增长模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存在。相反,城乡两部门的工资增长趋势却与新古典理论模型的预测相一致,是一个持续和协调增加的过程。另外,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省际迁移是对期望收益和当地就业机会做出的反应,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呈现梯度转移模式也呈现跳跃转移模式。由于长期背离适度性原则,在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助推下,两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诱发了三大问题:农村男性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村家庭空巢化;青壮年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业空心化;优质人力资本过度流失导致发展现代农业所需人才奇缺。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接近临界点,加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信号都预示着两种转移模式有可能出现新的整合与裂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公共政策应作出反应,立足农业基础地位,促使既有利于农村发展的雁阵模式又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雁阵模式耦合为一种新的人力结构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邓垚  王健 《学术论坛》2012,35(2):117-121
2004年以来,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许多研究人员加入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讨论。由于中国近10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一旦工资快速上涨,将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文章回顾了刘易斯拐点理论,回答了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笔者称之为刘易斯时代。从理论上看,还应有前刘易斯时代和后刘易斯时代两个阶段。目前中国可能处于从刘易斯时代向后刘易斯时代的转变过程中。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即从主要依靠土地、资本、非熟练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为主要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时期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为此,要调整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要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防止农村空心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投资农业;要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2.
胡景北 《学术界》2012,(9):5-15,263,269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有关联.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中.以中国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该指标等同于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均衡瞬时速度及其实现机制.这样的宏观经济学同时是对人类从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过程的经济学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乡镇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勾勒了发展中国家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刘易斯将国民经济分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现代部门在生产中使用可再生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较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有限,而人D增长迅速,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零或负数,从中转移出部分劳动力,不仅不会减少总产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经济发展过程就…  相似文献   

14.
人均GDP2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福建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均GDP 2000-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2004年福建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了2000美元,并朝3000美元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迈进.文章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简述了人均GDP2000-3000美元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分析、比较了新时期福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就福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人口红利问题的研究,存在着我国是否已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各方争执不下,至今仍无定论。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以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切入口,结合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研究我国的人口红利以及所谓刘易斯转折点问题。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一般所认为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判定标准只适用于我国的局部地区,同时,区域间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先后具有时空层次性与梯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传统经济学理论观点认为,人均GDP跨过3000美元后,不仅标志着地区经济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时也预示着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并进入重要的转型期。本文遴选了人均GDP已过3000美元的浙江、江苏、广东以及福建等省份,对其经济结构演进的动态特征及一般性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发达省份人均GDP过3000美元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欠发达省份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介绍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考虑转移成本以后,准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刘易斯转折点的提前形态,这种提前形态与我国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会产生失衡效应和加速效应,从而促使刘易斯转折点提前到来.本文最后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农业兼业程度的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兼业程度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年龄、人均土地等对农业兼业程度的影响。从农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加速兼业农户分化,促进兼业农户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兼业的比重和专业户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从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在经济发展就要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理论支配下,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普遍遵循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刘易斯模式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这一阶段中,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率高于农民收入率,农业剩余劳动开始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第二阶段为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