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2.
人能创什么新呢 ?只能是相对于某种境况而言的新 ,尤其是对人的生存必要的新 ,这在“创世的上帝”眼中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讲理论创新 ,可以举康德的例子。康德的理论创新是个典范 ,无论是认识论 ,还是本体论 ,或是伦理学、美学等等 ,凡是他严肃投入之处 ,在他的批判哲学阶段 ,都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康德的理论创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到现在我们还在感受到他的思想的冲击。最近 ,还有学者提出要重新讨论“三个批判” ,重新翻译“三个批判”。康德之所以能做到这点 ,是因为他的思想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为什么能发生这种变化呢 ?除了…  相似文献   

3.
存在的启蒙     
福柯:我曾想着重指出哲学的质疑根植于“启蒙”中,这种哲学质疑既使得同现时的关系,历史的存在方式成为问题,也使自主的主体自身成为问题。另一方面,我曾强调,能将我们以这种方式同“启蒙”联系起来的纽带并不是对一些教义的忠诚,而是为了永久地激活这种态度,也就是激活哲学的“气质”,这种“气质”具有对我们的历史存在作永久的批判的特征。 引子 “康德以几乎完全消极的方式下定义,称之为Ausgans,即‘出口’,‘出路’”。这一“出口”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 ,康德是 18、 19世纪的近代哲学家。但是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不仅要以时间断代来划分 ,更要以其思想内容来划分。所以我们认为康德是一位现代哲学家。那么 ,康德哲学的真实的现代意义何在 ?笔者从康德哲学开创了哲学人类学 ,确立了作为哲学所要解决的人类精神境界追求的永恒性问题 ,提出了人是目的的、具有现代性的、时代性的问题的角度 ,来说明康德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  相似文献   

5.
1798年年迈的康德出版了他最后一部著作《实用人类学》。然而康德积二十多年“人类学”教学经验写成的著作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反响,哲学界都在埋头阐发他的“批判哲学”,以致康德哲学就等于“批判哲学”的公式得到了哲学界的公认。其影响也在于此。康德美学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殷鸣放 《理论界》2009,(5):118-119
启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福柯从现代性的视野出发,通过对康德启蒙观的创造性解读来阐述自己的启蒙观,赋予启蒙以现代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福柯对启蒙所作的本体论阐述以及启蒙与现代性的关系,来对福柯的启蒙观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认识论又是什么关系?研究本体论是否还适用于现代哲学?这是哲学界争论而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岳璐 《兰州学刊》2011,(10):95-101
福柯以身体为视角或载体,向我们展示了自身是如何变成知识的主体、道德的主体和权力的主体。他认为这些主体是通过掩盖个体的身体经验建构而成的。于是福柯要解构这种由知识、道德和权力所掌握的主体,他要超越现代性的普遍性从而实现向原始身体经验的个体的关注,即一种自身关怀的伦理主体的回归。我们将其称为是一条向审美生存的回归之路。福柯提出这是一种伦理-审美的生存方式,即要摆脱现代性的全面的控制,人应该追求自由。而福柯获取自由的方式不是将焦点放在对心灵的控制,而是更关注身体的规训与控制。这是问题史的一次转捩。  相似文献   

9.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的元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最终必然地汇集到了这样一个课题上,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本体论者”和“无本体论者”的对立。因此,究竟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本体论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体论在一定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整个哲学史发展中的命运如何?这是我们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保留本体论还是取消本体论所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从元哲学的角度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11.
陈波 《江海学刊》2012,(4):36-44
陈晓平教授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对休谟问题的思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笔者就下面一系列问题与陈晓平展开商榷:休谟关于因果必然性和自然齐一律的怀疑论证成立吗?休谟确实持有激进的归纳怀疑论吗?可以用康德式的先验哲学去补救休谟哲学,从而对休谟问题做出局部辩护吗?可以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去补救康德哲学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通过构造一套形而上学体系来给这个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提供某种"整全性"的解释和说明,这种研究哲学的方式还继续有效吗?这些问题汇总为一个大问题:"休谟﹢康德﹢笛卡尔"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2.
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生存论及其审美观照:21世纪人学理论方向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并非关于人的知识,而是对人的理念的自我追问。人学作为哲学追问的问题是:人是如何可能的?“人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问之所问,在于其蕴含着两个前提:一是“可能成为的人是如何规定的?”这是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二是“这一规定实现的现实条件是怎样的?”这是人学的生存论根据。本体论根据是人学的核心,是人学理论所从之出且必向之归的逻辑基点;生存论根据是人学的现实基础,是本体论根据的自明性源泉,没有生存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人学根本问题的不断追问,反思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以及作为本体论根据之根据的生存论根据,彰显理解和建构人学的生活基础,即,本体性的审美活动,以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学理论提供进一步深化的理论思考。对人学根据的追问可以从本体论和生存论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几乎从未对它所坚持的下述五种基本观点提出过疑问:马克思哲学是奠基于物质本体论之上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历史唯物主义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加以证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根本方法;偶然性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始终都是边缘性的解释要素;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中介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与康德的批判哲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关系。根据我们的阅读,通过实现由近代西方哲学问题域向当代西方哲学问题域的转换,《问题域的转换》对上述五种论点给出了批判和澄清:马克思哲学不应该被笼统地界定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用纯粹经验的方法加以确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方法;离开偶然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必然要堕落为抽象的认识论;重建康德哲学之思维与存在异质性学说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恶·罪·善--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批判哲学运用先验综合方法,从诠释知、意、情主体功能出发,在真善美三个领域中阐明了人能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三大经典哲学命题,被称为“哥白尼式”的思想家。然而,当康德用其三大批判解决了三大经典哲学问题后,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更为深刻、宏大的哲学问  相似文献   

16.
几乎没有一门理论学科与其历史能够象哲学与哲学史那样,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每一个大哲学家都把对哲学史的重新诠释作为自己研究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里应当提出的问题是:哲学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其本质是什么?哲学史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创造的思想源泉?显然,这是哲学史方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确立如下思想:(1)哲学作为文化精神之“硬核”,集中展示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及内蕴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体现着主体对这一基本状态之根本改变的终极关切;(2)哲学史是人类在历史维度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对自身本体论存在的分裂及矛盾冲突之展现和逻辑融通过程,它既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又是自身存在状态的表现史;(3)因此,哲学的对象研究和哲学史的元研究本质上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哲学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韩民青 《学术研究》2001,46(1):13-21
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可称为"三大人类哲学",它们的兴起是近年国内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赖以形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在准确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积极建设这些关于人类研究的哲学学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8.
张蓬 《文史哲》2004,1(6):125-130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本体论 ,哲学能否告别本体论 ?近、当代哲学或多或少表现了“告别本体论”的思想倾向 ,对于这种倾向 ,是否也需进行必要的反思 ?本文从对本体论的概念的具体分析出发 ,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个难以超越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点的自然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理论还原为目然理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点的历史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理论改装成历史理论。于是,我们便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图象:一个是作为自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物质本体论,它的骨架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作为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实践本体论或“人类学本体论”,它的骨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人学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