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哲学史上有关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论述,以知识和价值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现实层面现代主流西方哲学界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进行了误读,把西方现代化以来的社会问题都归咎于科技理性,并试图用文化的批判来取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实施的政治批判.从学理层面看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翼,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是一场充满悲剧意蕴的知识分子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广泛辐射到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各个层面。虽然从滥觞之始,它就深陷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和困扰,但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在价值建构和实践操作上的影响,特别是它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仍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明寻求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7,27(1):162-167
古代诗人政治家是马凯诗词的远景,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则构成了其近源。马凯及其旧体诗词表明,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诗人政治家一直延续到当代。马凯作为经济学家,又从事旧体诗词创作,其旧体诗词也不当以普通文学作品看,而应纳入到“学人之诗”的范围。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学术理念与学科背景等不同,马凯诗词与元白新乐府、现代学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古代士大夫以儒家实用理性入诗,是产生现实主义诗歌的根源;马凯以现代实用理性入诗,其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现代学者以现代人文学术入诗,开辟了古典诗词的新境界,马凯旧体诗词以当代政治经济学入诗,是现代学人之诗的延伸与发展。与元白新乐府相比,是两种实用理性的不同;与现代学人之诗相比,是两种人文价值的不同。中国诗性智慧、现代经济学理与当代政治实践三者的和谐,既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作为诗人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4.
分析单位的研究与确立对于学科发展具有范式意义,其设计或选择与该学科的性质、使命直接相关.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阐释理性政治的基本内涵及其维度,探讨其何以成立和理念支持,揭示其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的涵摄力、解释力、指导力,应当成为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理性政治既是一种价值预设,具有现代政治理念的支持,更契合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是当代中国政治及其体制的基本诉求,因而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法治及其建构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应然诉求。走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人们对法治的认知,已经开始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设计与构想,转向更深层次、更广阔范围的探讨、解读,以及付诸实践的各种行动。众所周知,法治建设及其进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但实现法治目标的“深层动力”之一是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成为研讨法治秩序的颇具学术价值的出发点,一方面体现着学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标志着人们对法治秩序研究正在走向深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完成了从人到公民的历史性转变,走向主体自由自觉的公民文化也是一种必然。故此,从公民文化的视角深层次解读法治秩序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文化在本质上必然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学术界普遍认为,时下中国法治的建构,本土根基的培育的价值意义早已超过了对相关观念的“移植”。如何实现培植的目标,建设、养成具备时代特色的公民文化已经是关键环节之一。刘雪松博士所著《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不仅从相关一系列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越 《河北学刊》2001,21(6):111-114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其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吸收、借鉴西方新学理等特点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7.
"涉官小说"对中国政治生活领域进行丰富的多维层面叙写,对国人权力现状作了或切实或反讽的表达,显示了一些独特的文化政治社会学的研究价值,体现了小说虚构的一种"知觉的严肃性".从历史的追询和现实的诉求两个层面来看,其深层展示的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生态,例证了新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客观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和鲁迅之间的文学交往和私人友谊,不仅导致鲁迅和梁实秋之间翻译论战的微妙变质,而且形成现当代思想史上一整套学术争鸣与政治意识形态争夺二者迅速转换的思维机制,对现代中国学术进程、文学翻译和异域思想资源的引进导向、现代中国文艺传统发展等问题影响甚大.对此历史性私谊在思想史视野中进行历史还原和意义讨论,既可呈现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在日常活动层面上的经典化历程,从而对文学和政治的复杂绞缠有更人性而平和的理解;又能推进对现代文学史上私人因素在文学传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反思,还原被政治功利和历史叙述"后视镜"双重遮蔽的文艺思想本身的学术价值,并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理路的逻辑转折与思维变异.  相似文献   

9.
在"实用化的政治价值"的审视之下,汉语思想文化界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功利化"诉求的困扰.我们今天思考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时,不能把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或希望都归结到儒家文化传统身上;也需要参照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西方基督教传统在现实政治实践层面呈现出的复杂关系,将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置于现实政治实践层面之上,考察儒家文化传统与现实政治分离的政治发展进程、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功能互补以及儒家文化传统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贾未舟 《江汉论坛》2008,39(1):42-46
学科的合法性是指学科形成的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学理上的合 理性取决于特定的知识类型为基础的知识论以及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论并不是认知型的知识论,而是理解型的知识论(包括诠释型和扩展型的知识论). 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方法论也不是面向求知的认知型方法论,而是 寻求意义的理解型方法论和理性分析的教育实践型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的现实必要性主要是满足社会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重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后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因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家的退出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第一推动力".社会的顺利转型,需要享有一定自主性的国家发挥积极作用,包括提供社会价值和运行规则,规制利益诉求,维护社会结构稳定.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结构与过程,构成现代国家的治理基础,当前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求政治层面的变化,还要求加快推动社会发展,以配合现代治理模式的运行.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逻辑在于,国家治理转型需要现代社会提供基础,社会的良性发展又要求国家提供政治动力和保障.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嵌入的.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与艺术跨学科研究是基于莎士比亚跨学科影响事实的关系研究,从中可窥莎士比亚在艺术的不同领域所留下的深广影响印迹,见证不同的媒介形式以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对莎士比亚的精彩诠释和有力传播。莎剧从民族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经典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领域不断被反复借用、改写、重构的过程,充分彰显其适应不同文化、社会、政治进行再创作的巨大潜力。界定、厘清莎士比亚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范式、性质及其学科阐释立场,对于更好认知因电影改编引发的莎剧的改编尺度和商业性问题,对于多角度探寻经典的莎士比亚是如何诞生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政治人格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人格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传统政治人格也开始了向现代政治人格演变的艰难过程,这是由臣民人格向公民型人格的过渡。由于是外力引发的非自然过度,传统文化的阴影始终存在。在不同的阶层群体中、人格的发展是非同步的,耐用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人格的意识层面上,无意识层面难以被触动,而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驱动的,因此,尽管一部分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已经确立,但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行为模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科学又是理性的产物,因此中国现代思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唯理主义品格。理性(科学)是中国现代思想衡量一种学说和理论能否被接受的最基本的标准之一。现代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奉和追求,对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推崇,对计划经济的偏爱,无不与理性息息相关。然而,理性虽然对中国社会极端重要,但其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不恰当运用却可能造成以下后果:一、激进的或极端的反传统主义。二、政治理想主义。三、政治思维取向上的未来主义。造成这种状况的理论原因在于:一是对理性的纯粹化、理想化的理解,从而把理性与实践对立起来,不了解实践理性也是理性的一种形式。二是由于未能正确把握理性与实践、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因而只把技术性知识当作知识,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戊戌到辛亥期间新型知识群体快速增长,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正式形成。"清末一代"知识人展示了对精神价值的全新追求,从道德关怀、社会关怀、知识关怀与终极关怀,实现了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重建价值体系,传承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传统道德的合理因素,同时倡导自由民主新道统,建构新价值体系;实现社会角色转换,在废除科举被抛离权力秩序后,通过政治参与、社会团体与现代传媒等形式重建社会政治影响力;呼唤建立起分立于道统的学统、分立于治术的学术,致力于建立专业化、科学化、分科化的现代学术体系、现代知识体系;以理性精神区隔宗教狂热,又以终极关怀超越物质主义,在对中学、西学中的宗教文化采取开放立场的基础上重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主义是在西方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现代政治思想,但它被赋予"终极理性"的意义,作为普世共同接受的价值、信仰和体制,从而被神话化了.社会神话的存在形态决定了社会神话的功能和影响力,自由主义民主神话的存在形态分别是概念的意识形态化、思维方式的模式化.以及由于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而产生的实体崇拜.认识自由主义民主神话化的内涵和存在形态,使自由主义民主去神话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日本时期对"尼采主义"的接受、进化观的形成,以及上海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成熟,都与他南京时期的感性生活和理性反思密不可分。南京为鲁迅提供了政治生活、科学思潮、文化模式等多元的生态场域,尤其是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时代主题与个人理想的碰撞,信仰建构所涉及到的知识构成、精神诉求、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参照资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从一种"文化时尚"到学术论战中受人追捧的"文化模式",再到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三次重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它较好地处理、协调了与西方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国情实际等三方面的关系,很好地凝聚起中国社会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工农群众以及广大社会阶层,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求发展的实践品格和理性追求,展现了深厚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处于初创阶段,研究范式的讨论对于该学科沿着规范轨道生长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哲学的实践使命与学科特质决定了范式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问题范式的形成。关注、解读中国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所以可能和得以建构的基本学术路径。解读中国问题,可以从哲学高度认知,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境遇定位,从当代中国人性的发展状态观照,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揭示。中国问题在于现代性的缺乏的根本特质决定了打通问题进入范式并形成问题范式之通道,以理性多元、立宪民主和公民理性为基本维度的公共理性成为极为重要而有效的理念诉求。以此为范导,立足中国语境,可以也应该构建起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现代化转型,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层面的市场化、政治层面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化、文化层面的多元化、社会层面的信息化.在此趋势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应以效能化与民主化为目标取向,才能达致科学、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进行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