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并最终选择了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10月18日上午,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宏盟楼举行。爱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致辞,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高瑄向爱泼斯坦夫人黄浣碧颁发捐赠证明并致感谢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健华宣布关于设立“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及”爱泼斯坦奖学金”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爱泼斯坦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我曾经连续8年为他拍照。从镜头里看爱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接近爱老时,我才深深感到,他是那么慈祥,那么普通又那么伟大。一位老记者对年轻记者的肺腑之言2001年在友谊宾馆一次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人才交流》的记者,请爱老签名留念的同时,又请爱老对年轻记者提点希望。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赶上祖国的发展时期,也应像战争年代一样,深入到前沿才有感受,要有创新,更要有追求,把它们和谐组合起来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我虽然不是年轻人了,但爱…  相似文献   

4.
《国际人才交流》2005,(7):i002-i002
国际著名记者、老专家爱泼斯坦生前曾经说过: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确实,这可以说是爱泼斯坦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老专家、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同志因病于5月26日11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爱泼斯坦病重住院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副局长张建国到医院看望爱老并转达温家宝总理对爱老及家属的问候。爱泼斯坦生前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这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1915年,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人家庭,两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京津泰晤士报》社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见证了20世纪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7.
方挚 《国际人才交流》2008,(11):I0004-I0004
1O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宏盟楼高朋满座,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爱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致辞祝贺研究中心成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高碹向爱泼斯坦夫人黄浣碧颁发捐赠证明并致感谢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健华宣布关于设立“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及“爱泼斯坦奖学金”的决定。  相似文献   

8.
2015年4月20日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朋友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诞辰100周年,5月26日则是他辞世10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不禁又思念起爱老,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萦绕着,我仿佛感到他一直都在。可他的确离开了我们,否则为什么10年未曾听到他的教诲?为什么再也没有听到他机智幽默的笑声?10年来,每当我手捧爱老的书,我会想起他;每当我处在人生的逆境时,我会想起他;每当他生日临近,我会想起他;每当清明时节,我会想起他……每当思念袭来,那似乎很远又好像发生在昨日的往事一件件涌上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9.
资讯     
《国际人才交流》2005,(5):14-14
胡锦涛看望爱泼斯坦;五位诺贝尔奖得主亮相大连。  相似文献   

10.
胡琴 《人才瞭望》2008,(12):38-38
1944年3月2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总统,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  相似文献   

11.
如果要普通百姓推选中国最知名的军事评论家的话,恐怕非现任国防大学教授的张召忠莫属。军事评论古已有之,但军事评论家真正走进中国普通百姓的视线,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在今年3月科索沃战争爆发尤其是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盛大使馆被炸之后,军事评论家才真正受到普通百姓的热切关注。在此期间,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多家报纸的特邀军事评论员,张召忠的“上镜率”陡增。从国家部委到地方省市,从大专院校到军队各大单位,也都不断邀请他去作报告。一时间,张召忠成为战争话题的热点人物。其名气也越来越…  相似文献   

12.
13.
1998年 2月 10日,北京劳动大厦,宾朋满座,谈笑风生,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正在举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前来表示祝贺:国际地理联合会会长、秘书长,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地学家也发来了贺信贺电…… 这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土黄秉维先生举办的一次生日宴会。 这一天黄秉维先生满85岁。 我以我血荐轩辕 黄秉维先生1913年出生于广东省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黄叔均虽然学贯中西,怀有满腔救国救民的抱负,但一生中却有2/3的时间处于失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提起母亲林海音,夏祖丽心头常会涌起千般情思……她说最令人遗憾的是,本想把自己饱蘸感情,历尽辛苦为母亲写的传记,置放在林家的客厅中,然后邀文坛好友欢聚一堂,把它当作一份厚礼献给母亲的,然而当传记出版时,病重的母亲已经不能从容赏阅了。她终身眷恋城南的旧事林海音是一位深为大陆的读者、观众熟悉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祖籍在台湾苗栗县,出生在日本大阪,5岁时移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携夫带子回到故乡台湾。林海音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她对北…  相似文献   

15.
白岗简历:1962年4月生。1978—1982年,就读云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83—1985年,到美国Syracuse大学留学,获理论物理学硕士;1985-1991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就读,后转入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1991—1999年,任Intel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1999年被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特聘教授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公开向海内外招聘“全面覆行岗位职责,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6.
褚大雄,字溪人,号卧样,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曾被日本艺评界尊称为“中国传统水墨画特别是人物画第一人者”。据笔者所知,这是近现代以来日本给予中国大陆赴日画家之最高评价;荣获有华人文化艺术诺贝尔奖之称的“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国画大奖”,并在韩国多次获硕勋章。可谓功勋卓著,在国内却鲜为人知。文/吕梅1978年,不惑之年的褚大雄在全国千余名报考生的竞争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指导主任是叶浅予指导教授是蒋兆和李可染。毕业创作《牧乐图》曾出展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的《研究生班毕业创作汇报展》…  相似文献   

17.
神林章夫先生,日本人,个头不高,高鼻子,浓眉毛,不加修饰的头发,待人和善谦恭但没有日本式的频频鞠躬,说话和声细语而很少抑扬顿挫。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他那温文尔雅,甚至有点腼腆的外表之下,却埋藏着很多听起来有些超前的故事。学生运动领袖 神林章夫1938年出生于韩国,小学二年级时才回到日本。在这之前,他的父辈在韩国经营药材,包括中药材的批发、开发、零售,买卖做得很大。然而当他们一家回到日本时,却是身无分文──因为那时日本已战败,父辈们所有的家产都被留在了韩国。 中学毕业,神林章夫曾考上过理科,然而不久…  相似文献   

18.
19.
河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  相似文献   

20.
毕业数年,我又回到了我的初中,见到了原来的老师。当我们正在办公室,与当年的班主任闲聊的时候,余光瞄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转头一看,正是那个深受同学喜爱的数学老师,那个可爱的、亲切的,我们的“三角板”老师。初一第一堂数学课,他西装革履地走进教室,西装熨得笔挺,领带系得整齐,但当你扫视他全身,很容易就会发现他的西裤下面踩着一双运动鞋:再瞧瞧他鼻梁上架着的金丝眼镜,有些干涩的笑容以及教案上那个显眼的大三角板,颇有喜剧感,这也是“三角板”老师这一外号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