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的传统注释并没有错误.吴正中、于淮仁先生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正解--为孔子正名之一>一文中对这章文字的重新断句和注释从古汉语的语法规则来看完全没有根据.通过对"养"、"孙"、"怨"等词的使用规则可以推断这一章中的"女子"是指就"养人者"而言的家庭中的地位与"养人者"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成员,而对这一章文字争论的关键则在于理清孔子及儒家思想传统和中国历史及现实中存在的男尊女卑现象和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在近代被视为歧视女性的铁证。孔子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从其一以贯之的思想看,“难养”并非指犬马一般的喂养,而更应该是教养。“女子”和“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区别的对象,在教育的方法上亦应有所不同。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女主干政、小人为君,孔子此说实为感叹教育女子与小人之不易。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载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一语,后世对其解释纷纭,无论是批评还是维护,都未能说到关键处。本文对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进行考察,然后指出其针对的具体对象以及“女子与小人”所代表的具体类型,指出孔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4.
从<论语>文献学来考察,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而非歧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为女子呜不平,并非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需要的故意曲解.为此,应从<论语>内证和有关文献及文字训解、社会思潮和传统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辨证,以还孔子女性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经历了一场批判封建儒家伦理三纲五常的解放运动,中国女性成为社会歧视话语中被压迫的"主角",至此,儒家创始人孔子却担负着"歧视妇女"、"辱骂妇女"、鼓吹"男尊女卑"的罪名。本文从解读历史文本的角度梳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孔子言论,并通过语义分析辨析其中各种话语争论和分歧,提出孔子从未留下任何直面攻击女性的教条与论著,作为古之名人,后世对其言论附益褒贬,在所难免,但孔子本人决非"有意"冒犯女性,"无心"蔑视女性,更不应成为歧视妇女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轻视妇女的反动思想,流毒很广,危害很大,必须彻底批判,肃清其流毒。孔老二极端鄙视妇女,他诬蔑劳动妇女和奴隶一样难对付,亲近她,她就会放肆,疏远她,她又会怨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稍后由儒家学派编纂的《礼记》,对孔子这一反动思想又进一步加以发挥,胡说什么“男女不同坐,不同椸枷(衣架),不同巾栉(毛巾,梳子),不亲授”(《礼记·曲礼上》)。孔子和他的信徒们的反动谬论成了维护一切剥削阶级反  相似文献   

7.
<论语>的编撰结集,自唐柳宗元起,不少学者置疑传统的观点.美国当代汉学家、<论语>英译者白牧之、白妙子在崔述和韦利等人的怀疑论基础上,建构出一种复杂的<论语>"层累论"成书说,不仅为<论语>各篇的编撰确定了具体年代表,而且认为<论语>乃是一部"早期儒家史",是孔子之后作为儒家传人的弟子和后裔政治搏弈的产物.这些观点可能会彻底改变<论语>、孔子、儒家,甚至中国哲学传统的形象,值得海内外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否轻视妇女?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学术界、历史界都作过多次研讨,众说纷纭,一直没有确切结论。经查阅有关孔子当时的历史资料及档案材料,凡是涉及孔子对待妇女态度的地方,均找不到一点孔子轻视妇女、压迫妇女或歧视妇女的具体事例。仅有一处是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一段话。相反的,在历史资料及相关档案材料中却查到多处孔子重视妇女的地方。这样一来,对孔子上述这句话就得重新考虑,重新推敲,需要分析孔子是在何种情况下何种时代背景下讲这句话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9.
廖保平 《社区》2008,(20):17-17
人生的盛景,留给善于独辟蹊径的人。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最近,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国学班”上课时,对孔子为何发出如此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存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  相似文献   

10.
宫哲兵教授的新著<唯道论的创立>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唯道论的创立",围绕老子的"道"而阐述,创立"唯道论"的学说,写于2004年,是作者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写于20世纪90年代;第三部分"<老子>到<易传>--晚周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过程"和第四部分"<左传>、<国语>朴素辩证法思想范畴资料注评",是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硕士论文<晚周辩证法史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