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对IPO折价的影响问题。基于在IPO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和信号传递理论,本文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对于投资者判断IPO企业的价值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IPO折价。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主要包括:职能背景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年龄异质性以及任期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浅议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以石油天然气企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石油天然气企业为例,对其涉及的相关税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并从中找出了资源耗减成本的构成项目,然后结合现行的会计核算办法,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国上市企业(包括国有上市企业在内)IPO的实践结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IPO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包括一级市场发行抑价问题,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日超额收益问题,国有企业IPO上市后效率和盈利能力恶化问题等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股票市场IPO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并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彭一郎 《经理人》2011,(3):50-51
IPO定价?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发行人心中最完美的方式当然是以最高的价格在投资者可容忍的范围内顺利发行,但过高的价格也许会吓跑投资者,导致发行失败。而过低的价格发行,也是定价失败的表现。IPO过程中所涉及的许多因素(包括市场环境、行业热度、市场预期、投资者价格忍耐底线等等),事实上都超出了企业和承销商的预见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过程中的择时行为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虽然风险投资机构整体上并未帮助提高企业通过发行审核和选择市场较好的时期进行IPO的概率,但是经验丰富以及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具备这样的择时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及其特征并不影响样本企业在短期内的择时行为,这表明IPO择时更有可能是一个基于中长期预测的规划过程.综合本文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企业应该尽量选择经验丰富、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IPO成功率,并且在市场行情相对较好的时期上市.  相似文献   

6.
IPO盈余管理方式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IPO企业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有效的保证了企业的业绩。本文通过对IPO企业中的盈余管理方式的分析,探讨了在相关的约束条件下,盈余管理方式对IPO企业的影响。目前,很多IPO企业不仅采用了应计的盈余管理,还深入的开展了真实的盈余管理,真实的盈余管理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股票发行价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短期类业绩,而企业的长期业绩,真实的盈余管理对其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7.
由于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较多,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税费负担较重的一个行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来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本文运用个人所得税的筹划原理,通过案例来对房地产企业中个人所得税这个税种的筹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IPO迷思     
《经理人》2008,(2)
IPO是不是助力企业成长的万能药?为什么有些企业在IPO一两年后便滑入亏损的深渊?也有些企业主动申请退市?在中国企业一窝蜂似地挤IPO独木桥的风潮中,  相似文献   

9.
金农 《经理人》2008,(10):122-122,124
企业IPO之前,都要经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发审会一关,发审会研究并确认企业是否符合IPO条件。此过程俗称“上会”和“过会”。对于心揣IPO梦想的企业家,过会被否的企业,有哪些教训值得汲取? 以下是2008年部分企业被否的原因分析,为跋涉在tPO路上的企业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情况下,如果不涉及补价,交易双方均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按照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确定;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从收到补价方看,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赢利过程已经完成。因此,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扣除补价,再加上已确认的收益,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在实际处理这类交易时,由于企业的交易行为难免会涉及诸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税金问题,使得确认补价收益和换入资产入账价值问题变得复杂化。但是,涉及税金的收益核算问题,现行的准则及有关指南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和解释,笔者拟就该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假设行业在繁荣和萧条两个状态之间转变,进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将企业的IPO决策看作一个美式期权的执行,采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研究了行业景气循环对IPO时机的影响,并对描述企业IPO时机的临界条件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结论表明:不考虑企业投资对融资的需求,行业繁荣时IPO的临界条件较小,对IPO具有推动作用,而行业萧条具有抑制作用;繁荣的持续期越长,IPO临界条件越大,因而抑制了企业上市,萧条的持续期越长,则IPO的临界条件反而越小,对IPO起到推动作用;繁荣程度越大,企业IPO的门槛越低,上市的可能性就越大,萧条程度越大,则IPO门槛越高,上市的可能性也越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业景气循环对企业最优IPO时机影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两年来中国股市转为火暴,IPO原本是个非常专业的术语,如今对普通大众都不陌生了。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与政府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污染与治理、税费征收与使用、矿业权与矿产品市场等领域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王笛 《决策与信息》2011,(5):207-207
企业并购是产权重组的重要类型,是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税收因素影响着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和过程,企业在进行并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的税收负担及筹划节税问题,本文从企业并购涉及的所得税角度,结合案例来论述企业并购重组相关的税收政策及税收筹划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学勇  张琳 《管理科学》2019,22(12):84-104
本文以风险投资家的职业背景为研究视角,对比研究金融背景和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业绩.借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家个人、被投资企业的样本和数据,本文发现:相对于实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更为成功,表现为所投资项目有更高的IPO退出率.而且,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投资风格更为激进,如更倾向于进行独立、跨地区、大金额的投资.究其背后机理,本文发现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能够利用其金融职业背景更好地支持被投资企业.譬如,有助于被投资企业更快获得下一轮VC融资,在IPO过程中帮助其雇佣声誉更好的承销商,且IPO抑价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手工搜集的借壳上市数据检验了影响中国企业上市路径选择的因素。以往文献发现较差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借壳上市而不是IPO上市,然而本文发现中国借壳上市的企业无论在上市前还是上市后业绩表现均显著好于IPO企业,即更好的企业选择了借壳上市而不是IPO上市。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这些企业选择借壳上市的原因。本文发现选择借壳上市的企业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在IPO管制下,借壳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更快上市缓解融资约束,同时有效利用市场择时降低上市成本。最后,本文排除了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等其他对企业上市选择的竞争性解释。面临融资约束的优质企业选择借壳而不是IPO上市,说明中国现行的IPO审批制度对企业上市的筛选是缺乏效率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企业的IPO融资决策与产品市场竞争结合起来,研究IPO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实证分析IPO公司产品市场竞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IPO对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股定价的市场化改革使得IPO抑价(即一级市场股票发行价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总体水平仍较高。IPO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具有股权融资偏好的我国企业来说,顺利地实施IPO不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通了道路,就现阶段而言,IPO本身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充裕的资本。2003年我国发行市场的融资结构中,新股融资占市场融资总额的55%,远远高于其他融资方式(可转债、配股和增发)。由于融资规模由发行股票数量和发行价格决定,因此,发行价格是影响IPO能否顺利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对IPO抑价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对公司IPO抑价率的影响。基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发现,家族参与管理的企业的IPO抑价率显著低于其他民营企业,并且家族成员担任CEO的企业IPO抑价率比非家族成员担任CEO企业的抑价率更低。进一步,我们发现,当家族参与管理企业不存在现金流权和投票权分离时,IPO抑价率更低。本文认为,家族股权与家族管理的结合可靠地向市场揭示了家族参与管理企业内在价值的信息,降低了IPO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20.
创业板IPO定价存在的问题 IPO(InitialPublic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企业为了募集资金,以上市为目的,面向不特定的公众投资者第一次公开撕亍股票的过程。我国开启创业板虽然为高新技术产业募集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