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的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国际油价波动这种外部冲击对经济可能产生各种影响。本文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通过引入石油价格冲击和技术冲击,解释了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并探讨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于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作用机制。相较于已有研究,该模型更好地模拟了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特征。同时,研究发现,除贸易余额冲击外,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也产生负向影响。因此,能源价格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对实际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内生R&D投入与技术转化模型,以研究技术扩散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我国1989~2008年的年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的校准与数值模拟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现实经济波动,能解释现实数据中83.3%的经济波动。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技术扩散冲击通过企业R&D投入的内生技术转化,在模型中能解释29.32%的相对经济波动。同时,相对于中性技术冲击而言,技术扩散冲击在长期中使产出和技术存量处在更高的均衡水平上。上述证据表明,技术扩散和R&D投入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时变通胀目标和非平稳技术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中国1992-2010年的季度数据,采用贝叶斯推断方法,估计了模型的结构参数.模拟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构建的DSGE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中国经济,主要经济变量的理论波动相比较而言与实际经济波动更为一致.从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来看,时变通胀目标和非平稳技术冲击对主要经济变量的波动都具有相应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发达经济缺乏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之上的,这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的实际不符,因此,并不适用于我国经济波动问题的分析。在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劳动无线供给为前提,对我国的经济波动问题进行分析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特点。笔者结合先关经济学理论,对劳动无限供给下我国经济波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问题,本文利用单位根的PP检验以及滤波分解的方法对中国改革前后(1952-2011年)的经济进行周期划分,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波动的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石油价格冲击的DSGE模型,基于经济波动风险的最小化,研究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货币供应机制的影响。在模型结构参数贝叶斯估计的基础上,通过货币政策前沿的比较分析,回答了中国货币供应机制是否应该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反应以及应该如何反应的政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当前的货币供应机制并没有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显著的反应,但为了减小经济波动的风险,中国的货币供应机制在对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反应的同时,对石油价格冲击做出反应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资本管制、意愿结售汇改革、冲销干预等特征,引入国际风险溢价构建一个小国开放经济DSGE模型,分析了利率平价偏离时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经济波动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1)利率平价偏离程度上升会增加本国通胀风险,加剧经济波动,伴随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如果央行忽略利率平价偏离的影响,将低估外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本国通胀和经济波动,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2)资本账户开放会减小本国通胀风险,降低本国经济波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因此,中国应该坚持资本账户开放,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减小利率平价偏离程度,进一步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束笛 《经营管理者》2011,(24):94+78
理性疏忽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一个"粘性"概念。作为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假设,它比完全理性人、经济人假设都更具有合理性。而由于疏忽存在于经济的方方面面,一些学者将理性疏忽模型应用于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周炎  陈昆亭 《管理世界》2012,(6):17-29,187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周期理论领域最新发展的前沿热点。本文将银行部门嵌入DSGE框架中建立金融经济周期模型,依据1992Q1~2011Q1的实际中国经济季度数据校正模型,研究模型拟合实际中国经济的效果。研究发现:(1)基本模型在较大参数范围内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经济中主要变量的数据特征;(2)规则性政策模型和无规则政策模型都不是最接近实际经济的情形,半规则性模型预测的波动特征最接近实际经济的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以来关于"经济新周期"的争论,显示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走势存在重大分歧,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周期理论力图通过各种长度不同的确定性周期组合来解释和说明经济波动,是以过去确定性的经济运行周期来推演不确定性的未来,测不准是其常态。在不确定性强化,各类风险叠加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应以不确定性思维和方法,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Lucas基准模型,根据收入分层,采用中国城镇1994-2008年间和农村2002-2008年间的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城乡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呈递减趋势。因此,政府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但要关注经济波动,而且,更要具体的关注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具前沿的一种理论。本文在简单介绍该理论,回顾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对同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同为主流与正统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其差异、理清发展脉络,指出融合化的趋势,通过横向比较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说明经济体系高度复杂充满着模糊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的月度数据,利用Logistic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LSTVAR)模型来描述和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中是否存在非对称效应。LSTVAR模型的估计和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我国实际产出序列和通货膨胀率过程对货币冲击的动态反应随着冲击方向、规模以及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改变,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这说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利用产出缺口、投资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缺口度量了宏观经济、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并简要分析了1978~2002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特点,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线性回归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经济波动对于投资波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冲击的动态反应,投资波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力度和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表明,(1)1978~2002年间我国的产出缺口、投资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缺口都出现了波动水平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其中投资缺口波动更为剧烈且变化步调相对超前;(2)投资波动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冲击对于解释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成因都非常重要,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力度更大但时滞较长。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情势转变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马尔可夫情势转变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的情势转变特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以及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分析表明,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比较符合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所强调的"逆势而动"的特点,且有助于实体经济稳定,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波动;税收政策的相机抉择变化不符合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体经济波动,但有助于价格稳定。我国财政政策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凯恩斯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引入了两种资本品不可替代、劳动投入不完全替代和整体冲击的改进的7部门DSGE模型,根据脉冲响应结果具体分析了冲击沿部门的传导机制,并对比分析了部门冲击和整体冲击的经济影响,指出经济周期中观察到的各部门产出共动性的特征更多是整体冲击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多部门模型中部门冲击对总产出波动的模拟和单部门模型对总产出波动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利用单部门模型刻画总产出的变化是一种可行的简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动态通胀目标的货币政策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历史分解和反事实仿真方法研究了生产率冲击、消费需求冲击、通胀目标冲击、货币供给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DSGE模型对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的货币供应机制中存在不可观察动态内生通胀目标,并且动态通胀目标对生产率冲击做出正向响应的同时,对消费需求冲击做出负向响应;反事实仿真分析表明,具有动态通胀目标的货币供应机制能够起到稳定通货膨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在本论中详细的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对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影响,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要素投入、货币供应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波动是经济增长波动的主因,货币供应量波动次之,技术进步引致的经济波动则更为平缓、持久。在较短时期内,资本存量和货币供应波动更易引致宏观经济波动,且波幅较大,而技术冲击则从更长的时期内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我国技术进步并不内生于经济增长的结论及货币供应非中性的推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