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晓丽 《经营管理者》2013,(30):305-306
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不足、管理体制的二元化、供给主体的缺乏、表达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通过加强多学科理论研究、消解原有的户籍二元格局、鼓励、引导市场社会多元化供给主体的参与、建立上下通畅的表达机制,实现供需平衡。从而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在公共服务中享受到平等的待遇。然而,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均等,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相似文献   

3.
《决策》201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1亿。推进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和均等化服务,是破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表现,进而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08,(47):22-22
提高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成都市11月下旬发布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提出深入推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使全体公民都能得到可获得性、非歧视性和可接受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使每个农民可以享受到均等化、普遍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所有地区和人口。本文主要分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 《管理与财富》2009,(9):104-105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措施,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着力解决目前农村公共事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由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低的局面,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之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重要途径。本报告提出了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一是拓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视角,不仅要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视角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还要从释放国民经济增长潜力的视角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二是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加快构建用途管制、权能平等、增值共享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三是以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为重点,加快构建择业自由、同工同酬、同城同权的城乡统一就业市场;四是以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竞争适度、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五是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重点,加快构建制度统一、标准一致、服务可及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22):18-19
正5月25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江苏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72%。作为颁布实施的第一个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规划》提出四项重点任务和7个方面的改革举措,体现出五个"新",设立包括总体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四大类29项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徐建明 《领导决策信息》2009,(25):F0004-F0004
苏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巩固小康建设成果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当前,要以苏州被列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加快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均等化模式的构建中,我国面临的困境有: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利益"二重性";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政府间财力和事权的不对等。克服这些困境,主要方略有:转变政府职能,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转移支付,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体制,构建多中心体制;健全均等化模式的法制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2.
未定稿     
正处理好五个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认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处理好农民进城就业与返乡创业的关系,将农民进城就业与返乡创业统筹考虑。三是要处理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让市民感受农村的田园气息,也要让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四是要处理好进城务工收入与农业产业收入的关系,要促进  相似文献   

13.
建设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既是苏州市委的重要目标,也是苏州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主要内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必须找准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关键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咨询》2007,(11):6-6
重庆城乡统筹必须在两大方面取得突破;全市产业统一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已确立了“一圈两翼”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道路;而在公共服务方面,今年5月,重庆九龙坡区被市政府批准成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成为全市首个率先试点城乡统筹区。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政府管理的过程。治理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寻求良好的治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当前,要实现中国乡村善治,有三大治理路径:一是优化乡村民主治理结构,营造乡村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二是推行新型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中之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一个重要命题。目前我国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并有扩大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缺位"、"错位"、"越位"、"不平衡性"制约着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良性发展,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差距,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缩小城乡差距来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作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太仓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放上突出位置,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率先走出了一条统筹兼顾、一体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二元结构体制使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城乡对立带来了社会的不满和矛盾,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出现社会动荡。鉴于城乡一体化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应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顺应新形势下对提高政府自身能力的要求,最终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25):22-22
继今年1、2月《农民日报》对山东诸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报道后,6月10日和12日的《大众日报》连续刊发系列调查报告,对诸城市农村社区化建设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回顾。报告显示,为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的问题,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典型化事实是,围绕户籍制度进行双向互动改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向农村,实现由取到予的转变,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使公共服务雨露逐步泽及农民。这一演进路径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进一步协调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加大投资于农民的人力资本,使之在能力和素养上与城市居民接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打破公共服务的双轨制路径依赖思维,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促进人的城镇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