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人和自然世界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通过《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作品,探讨了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表明了作者反对父权制的思想,启示人类应从二元对立论和男性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立足于女权主义政治的文学.它以妇女反抗父权、阶级、种族等压迫和抑制的普遍经验为表现对象.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肖瓦尔特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倾向于妇女与精神病症有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男权政治策略,指出社会环境才是导致妇女精神病症的主要原因.妇女要想真正拥有话语权利,必须要摧毁"妇女"与"疯狂"之间的既定话语. 相似文献
3.
许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1-114
汤婷婷通过其成名小说《女勇士》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中统治女性、压迫自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并剖析了华裔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种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抓住女性和生态自然之间的联系,探寻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歧视女性和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特殊联系,折射出其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4.
华满元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2):48-50
为了争取族裔及性别的平等地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文学作品《女勇士》喊出了世间最强音。这一主题思想的成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作品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既体现在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微观层面。分析和体味这一语言风格对我们理解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身份政治是美国华裔文学的规定性特征。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华裔身份想象、表征和构建的场所,其阐释和接受是富于政治性的,是民族性和族裔性交锋的延伸。本文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女勇士》为例,分析该作品在接受过程中所遭遇的阐释政治,从而阐明后现代族裔作品实现族群身份建构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华满元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72-75,81
回译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富含的中华文化元素既要遵循忠实原则,又要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补偿、归化和音译这四种。它们适用于原作中的中国典故、中国称谓和年节名称、中国宗族文化词语、中国礼仪文化词语、中国民俗文化和中国习语。考察中译本《女勇士》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华满元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3-96
汉语四字词组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在英语文学汉译中恰当使用能有效提升译文的文学艺术品味。中译本《女勇士》根据原作The Woman Warrior中的言语表述实际情况恰当地使用了四字词组。这种翻译手法符合接受美学提倡的“期待视野”观点,富有文学艺术特色,十分值得称道,因为这种译法的选择既注意到不违背原作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又适应译文接受者的需要。不过,该中译本的个别地方也存在滥用四字词组之嫌。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卡尔梅克历史传说《三十三勇士》的结构、情节、勇士的名称和数目以及某些特殊的母题等与《江格尔》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认为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以像卡尔梅克《三十三勇士》等历史传说为基础、产生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卡尔梅克人中。 相似文献
9.
林涧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1-126
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华人:金山勇士》,记载了一百多年北美华人移民的经历。小说在虚构文本中,穿插杂糅了华人移民中相传的故事和有纪录的史实,打破了现实主义、传记和历史书的局限,能使读者发掘和发现原来在英语语境中默默无声的华人,其实也是为荚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英雄——金山勇士,只是因为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而被遮蔽和丑化了。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力图创造一个对话性的话语空间以及采取黑色幽默的手法,颠覆了美国的东方学表现华人的固定的模式和有关“黄祸”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许双如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7-75,162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小说《孙行者》中继承了欧洲狂欢化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狂欢化艺术形式和手法,将之融入其美国经验和族裔经验中,从而实现了创作视野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大突破,展示了华裔文学不仅是华裔经验的书写,同时也具有世界文学的普遍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汤亭亭这一艺术实践为人们探索华美文学如何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反思华美文学批评话语"重意识形态,轻文学审美"之片面性,正确评价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地位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金凤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4-57
《月亮宝石》对印度人形象的再现流露出东方主义思维的印迹,但也揭露了大英帝国对殖民地印度的剥削和掠夺,谴责了英国殖民者的贪婪与伪善。这体现出作者对殖民主义政策的反思和对殖民政策对英国本土的反向影响的关注。因此,小说构成对已被内化的东方主义观念与帝国主义意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刘国清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30(3):17-21,110,111
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在思想性上,小说《红王妃》在文学界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不过,在赞誉的光环之下,其深层次隐含的文化霸权和东方主义却不容忽视。由于作者在不同场合多次声明自己奉行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并且在小说中也不时地加以昭示,所以人们容易被蒙蔽,而作者选择朝鲜历史上的王妃洪玉英的亡灵作为叙述者,使得来自我东方化的新东方主义策略更具欺骗性,因而,读者对此类作品更应提高警惕,不可失却批判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在钩沉、展示华裔移民史和奋斗史等方面的成就最突出地体现在家族史非虚构小说《中国佬》中.华裔的历史缺席激起了汤亭亭对官方历史及其话语秩序的质疑和控诉,她主要通过“逸闻主义”和杂糅史料的策略来实现福柯所说的对抗记忆和建构作为他种历史的华裔历史;几代华裔面对西方社会话语霸权“发声”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汤亭亭重铸华裔历史的心理根基;她建构的华裔历史具有双重边缘性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一种她所说的“和平主义”即反本质主义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喜福会》、《华五阿女》及《蝴蝶君》或精心塑造美国华裔家庭、唐人街及中国内地的正面形象,或深入刻画主流家庭或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起到了消解东方主义的效果。美国华裔文学中精心设置的东方主义消解路线图,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既揭示了东方主义观念的危害,促使东方主义者自我反思,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培养了美国华裔的文化信仰;既勾勒了东方文化身份的动态特征,以传递期盼中西文化杂交的信息,又隐射了美国华裔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摘要:早在东方主义概念提出之前,关于如何评价庞德《华夏集》与中国诗歌本来面目的关系,艾略特就做出过评价,该评价与半个世纪后的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不谋而合,认为《华夏集》并非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集,与中国没什么关系。中国学者钱兆明对这种观点不满提出了东方主义新韵内涵,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他者而是对20世纪的英美文学现代主义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东方主义的概念的运用的确应有诸多的限制条件,否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欲加之罪。庞德本身是东西方文化相遇的典型范例,对他的评价不可将东方主义概念简单加以套用,更不能据此抹杀他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雅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184-186
从谭恩美小说诞生之日起,批评界就存在对其作品中女性主义与东方主义的争论。针对某些批评者指出的谭恩美作品对女性主义的探索是一种东方主义的再现,笔者认为谭恩美在选择女性主义的主题时并没有妥协性地"自报家丑",而是刻画了独立自主的华人女性形象和儒雅深情的男性形象,并通过对中国意象的书写提高了自己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在此尝试用中国的一些文学批评观点去阐释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溯了五四时期 ,在以陈独秀为首的《新青年》杂志与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杂志》之间展开的东西文化论战。着重评述陈杜二人关于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统整特性等问题的不同文化论点 ,并且对双方的论战心态、讨论文化的不同观点作出进一步分析。文章摒弃绝对的政治性判断 ,将此文化论战阐释为追寻现代化发展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径 ;同时基于历史主义的立场 ,肯定了《东方杂志》作出有益的学理性勘探 ,但指出在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 ,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 ;《新青年》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女论语》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以女性视角审视、倡扬儒家“礼教”思想的一部伦理学著作。然而,通过对《女论语》文本及文献记载的有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发现现存《女论语》的文本与作者并不契合,且作者的言行与文本所宣扬的内容也多有离析。尽管如此,由于《女论语》的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特点,自问世起即对中国女性的心理与行为,乃至中国社会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1879年,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将其所译的《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之一《诗经》中具有宗教意义的部分诗篇结成一集,收入由其牛津大学同事马科斯.缪勒所主编的《东方圣典》(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丛书中的第三卷,《中国圣典:儒家卷》(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Texts of Confucianism)。这套丛书的宗旨,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东方的宗教文化及其典章制度。但是,由于理雅各没有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做出明确定义,在编选本书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因此所选的篇章未免有些零乱。结果是读者在读完本书后,仍然无法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倒是理雅各对《诗经》中天、帝以及上帝等关键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