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20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50年代以后,族群意识、族群认同、族群冲突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变迁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一方面,族群(民族)问题成为当代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最为棘手的难题,另一方面,不同的族群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冲突加剧.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难题,乃至于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族群意识町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美国学者哈罗德·伊罗生的<群氓之族>对族群问题察幽探微,更令人惊异的是伊罗生30年前预言的族群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一一爆发,预言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至于未来的趋势如何发展,则足以引发世人深沉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时代族群冲突复振现象引起学术界关注,理论解释众多。两极霸权结束以后留下的政治真空,为历史的民族主义解读重开窗口。跨境族群问题可能引发民族统一主义意识形态国家与反民族统一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并对一国族群关系和国家统一带来严重影响。在一个动荡和脆弱的多元社会,每个群体都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并对未来产生集体恐惧,从而潜伏着暴力冲突。不安全和社会对立所引发的恐惧,为族群精英进行族群内部操控提供了基础。后冷战时期族群冲突的复振也对当下国际准则框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族群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族群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族群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国家、区域之内,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以及移民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群认同理论的探讨,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族群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类学研究领域。以挪威人类学家巴特为代表的“边界论”对族群研究的理论范式有着深刻影响。“边界论”指出,族群不是一种本质化的现象,而是需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与社会过程中理解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生成过程。在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个体能动性的增强,族群认同会在个体人生历程中不断生成,也具有更加多变的特征。由此,在讨论族群问题时,我们需要区分族群的政治维度与社会维度,前者是当代民族-国家建设中的范畴,是相对固定的,后者则呈现自发性、流变性的特点。营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可以降低族群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 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9.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卢露 《西北民族研究》2012,(2):53-64,20
美国学者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是研究壮族的经典经验研究之作。这个研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认定在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作者总结了壮族地区和国家政治互动的三个时期,指出中央政府对广西地区实施民族政策的目的,是要将壮族整合进一个更大的国家政治体系中,所以政府必须发展壮族文化,提高壮族教育水平和保护壮族语言。但改革开放时期,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壮族的"族群———民族主义"在逐渐提升。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族群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以及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试图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制度设计中的局限性作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分析族群的名称入手 ,揭示了族群的名称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族群名称的使用所反映的族群与族群之间和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军  徐静 《世界民族》2022,(5):16-28
人口普查族群分类是现代国家建设中兼具技术性与政治性的治理行为,它既可促进族群平等,保障族群利益,推动国家整合,也可导致族群压迫,诱发族际政治冲突,阻碍国家发展。本文以印度、卢旺达、美国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三国人口普查族群分类的历程、政治逻辑和政治影响进行剖析。从人口普查族群分类历程看,它具有事实性与主观性、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特点。人口普查族群分类逻辑可概括为意识形态逻辑、治理逻辑和法律逻辑三部分。概而观之,人口普查族群分类存在包容性与排外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兼具解构和建构多民族国家的双重作用,值得多民族国家反思和警醒。  相似文献   

13.
族群冲突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议题,而政治心理学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进路。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既可能是族群冲突的诱因,也可能是族群冲突进程中的参与者。对于这一心理基础和心理进程,学界形成了资源竞争论、社会学习理论、权威人格理论等解释路径,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羡恨交织等学术概念拓展了研究手段。然而各种单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复杂多变的族群冲突及其进程,因为复杂的社会事实超越了单一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这迫使我们采用综合理论来解释复杂事实。但问题在于,不同学者对于不同层面因素的作用给与了不同的权重,对同一案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大小甚至也争论不休,这将使得综合理论框架面临内在矛盾。因此,对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中的心理基础,尚需要更为精确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贵州石门坎第一代的花苗知识分子,如何在20世纪面对西方传教士、国民政府和当地的强势族群时,通过教育的途径,建构其族群身份,并从中为花苗族群获取更多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资源和权力.从中反映出族群精英如何在历史中对个人和族群作出抉择的艰难历程,并指出族群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进行协商和抗争、分化和整合、响应和调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独立建国后,围绕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主题,甩掉百年被殖民的历史遗产与独立建国的现实困境,立足国情,从政治角度促进族际整合,以组屋为平台,以“族群比例”为手段,利用转换空间位置弱化族群集体差异,强化个体差异,培育公民意识,智慧地将多民族国家治理中棘手的种族矛盾、族际冲突化解,成功地打造了国家认同,柔性地实现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宏大目标.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形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加坡经验”,它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这对于我国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黔西北穿青人的社会历史、宗教生活和族群身份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认为穿青人族群身份的变动过程,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整合的关系,是多重因素建构的结果.此间所蕴含的逻辑、机制、模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观念形态,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族群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安徽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周典恩副教授的《台湾的族群关系与族群政治》(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以真实确凿的史料、客观严谨的态度从宏观的历史境况中对台湾草根社会中的族群互动情形进行系统梳理,解析其与当代台湾政治生态的关联性,剖析族群政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全书史料翔实、新见迭出、逻辑严密、论证有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早期成立的民族国家,还是二战以来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只要国内存在多民族、多族群,都不得不面对国家整合的难题。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近代以来的国家整合形成了三种模式: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这三种国家整合模式在效果上有以下差异:就国家认同度来看,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就社会包容度来看,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族群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评述了西方族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中国族群研究的状况,分析了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族群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包括源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社会学族群关系同化范式、权力—冲突范式,并回顾了人类学领域族群性研究的相关启示。传统的客观特征论与晚近对主观认同的强调构成了族群关系与族群性研究的两种主要的分析框架。晚近的研究,强调在民族国家背景下,考虑资源竞争和权力关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