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开始关注漫画语篇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但大多是从元功能的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成功能三大方面进行较宏观的大致分析,对漫画话语的再现功能意义解读得不够详尽,另一方面,也多以政治漫画为分析对象,较少探讨其他漫画的多模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PHD漫画》中的一幅例图为分析对象,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再现功能角度,较详细地解读该漫画的再现意义,以期促进漫画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系统功能理论,以《经济学人》两则新闻漫画为例,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多模态语篇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本文进一步验证了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系统功能视角与概念隐喻视角结合的可行性,对新闻漫画意义的解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代表学者——克瑞斯和赖文借鉴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提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此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以视觉语法为基本分析工具,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两家媒体中对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相关报道进行解读和对比,从而揭示图像在新闻语篇中如何产生意义,进而验证视觉语法在中外新闻语篇对比分析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研究语言的基础上,把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也纳入话语分析。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对"中国龙"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说明漫画的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漫画意义和身份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动态模态语篇的研究为多模态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视觉语法为基础,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动态语篇。以电视剧《红高粱》为研究对象,对动态语篇中常出现的语言、色彩、音乐、场景、运动画面等多模态话语予以分析,阐释了语言模态、运动画面、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在电视剧整体意义构建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的解读话语的意义,进而推动动态模态语篇的研究与创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和契合海内外不同群体的学习兴趣,国学经典漫画应运而生。这种用多模态资源构建的漫画作品为国学经典著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已开始有研究探讨国学经典模态间的构建机制,但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仍有欠缺。因此,文章主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探讨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并依据此框架对相关国学经典漫画语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学典籍投射概念意义的多模态再现方式展现出独特的语法语义机制,比原文概念意义的实现方式更为复杂。研究一方面揭示了国学经典漫画语篇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实现机制,另一方面拓展与细化了视觉语法中投射的概念意义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结合Kress和vall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分析工具,对《中国日报》的一则新闻漫画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分析政治新闻漫画背后作者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评价意义。通过漫画图片再现新闻事件,表达作者的思想、立场、原则和观点,阐释评价性新闻漫画在其传播信息过程中如何发挥评价功能,产生视觉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以及Kress和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对新闻漫画《内部装修》的意义构建及符际关系进行多模态分析。在这理论框架上的定性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也可以延伸到新闻漫画中的非语言符号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协同互补,共同构建语篇意义。  相似文献   

9.
鉴于投射在视觉语法中的逻辑功能语法与语义研究未有系统和专门的论述,为了更好地认识图文多模态语篇中投射的实现方式与运作规律,文章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比较功能语法对语言文字单模态语篇和视觉语法对图文多模态语篇中投射意义发生的相似性与区别性特征;文章认为图文语篇中的投射现象具有自己的语法与意义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地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也随之由原来的单模态的文字扩展到包括图片、声音、颜色、影像等在内的多模态语言。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功能为基础,以Kress和van Leeuwen创建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一则多模态平面商业广告,探讨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从而验证多模态语篇中各种符号资源之间的互动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几个重要理论观点及介入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概述,然后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分析并试图全面准确地解读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整体建构问题。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参与社会实践是各种社会符号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英美诗歌呈现出视觉、听觉、嗅觉、动觉等多种感官上的美感,具有明显的多模态性,继而使英美诗歌美学批评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可能。文章通过构建英美诗歌语篇多模态分析框架,以爱德加·爱伦·坡的《致海伦》为例,从诗歌语篇的语境层、内容层和表达层对诗歌产生的语境、诗歌文字模态的意义功能、诗歌文本内外呈现出的多模态特征以及诗歌的模态关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和阐释。诗歌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是从跨学科视角对英美诗歌研究的一次拓展性探索,希望本研究范式能够对英美诗歌批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艺术学本体出发,对国内动漫进行审视与反思,通过实例列举、比较研究、回顾历史等方法,发掘问题,并提出国内动漫如何在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上进一步结合的具体观点.要实现这个目标,远非改造动漫创作的外部环境那么简单.首先要改变的,是所有动漫人的观念态度:即应当首先将其视为艺术创作而非商业制作,要使作为审美对象的动漫作品体现出其根本性的价值———即满足人们内心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一则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以概念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聚焦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概括总结多模态隐喻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隐喻性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产生源于在转喻和隐喻互动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合成。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语篇加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多模态广告实现劝说和审美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