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中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以不影响革命力量发展为原则;共产国际从维护苏联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拖住日本;国民党则从维护它的统治地位出发,取得苏联的援助而“溶共”。中共在这种三角关系中则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国的抗战,并使革命力量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政策的两次转变李加才旦纵观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对日政策,曾有过两次大的转变,这对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国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加以简略的分析。一、从不抵...  相似文献   

3.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4.
张浩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在抗日战争中期他由抗日的军事前线重返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岗位。他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的历史条件,深刻分析了抗日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新特点,分别提出了沦陷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及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不同任务与方针,为实现工人运动的重大转变,即从两个政权对立条件下的工人运动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下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并为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王其彦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鲁西北党组织和国民党山东省第六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上“堪称典范”。但是,鲁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问题,意见还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和中间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民主宪政运动,冲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影响,并发展到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一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是上层统战与下层统战同步进行的,恰当地采取了以下层为基础、上层为重点,上下结合的原则。这是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特点。山东的上层统战,主要争取山东国民党的当权者韩复榘、国民党派往山东的正规军及各行政区的当权者,使他们弃旧图新,走上团结御侮的道路,实现与共产党合作抗战。抗战前统治山东的军阀韩复榘奉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但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既不愿当蒋介石的驯服工具,也不愿当日本人的忠实奴仆,一心想当土皇帝,总想利用蒋、日矛盾,保全自己。1935年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推动着韩复榘向抗战阵营转变。1936年,中共中央就有联络山东韩复榘、绥远傅作义、山西阎锡山和北平宋哲元等共组北方  相似文献   

8.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首先提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维护国共合作,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反对国民党独裁与专政,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联合政府。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抗战的胜利、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芦沟桥的炮声,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我党在国民党战场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寇图谋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凶猛进攻面前,中国共产党以极大努力广泛开展国民党战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在把人民武装力量开赴抗日前线并独立自主发展自己力量的同时,号召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全国军队的总动员”,主张“包括中央军、地方  相似文献   

10.
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期,根据时局变化,响应党中央的精神,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方针、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谈判、动员了游击队下山改编,为南方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前提条件。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现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实现自己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坚持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了山东抗战,配合全国军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总结历史经验,现就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坚持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和全国一样,既没有一个共同政治纲领,也没有一个组织形式。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共山东分局曾发出《致国民党山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阐明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主张的一致性,阐明了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阐明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不同,要求国民党统治集团真正实行三民主义,批评和批判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三民主义的背弃和背叛.回顾这一问题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现了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国土,完成了保卫祖国的神圣大业。在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和平统一祖国神圣大业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认识党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所采取的基本策略,无疑是具有现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被迫召开旧政协,中国显露和平建国的希望。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体,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共产党在民主党派的拥护下,用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召开了人民政协,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华中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维护国共合作的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一方面主动寻求与国民党当局的合作,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政治上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政治阴谋,在军事上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华中抗日根据地在争取中间派的工作中,努力实现统一战线政策和群众路线的统一。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在争取伪军工作中,成功运用了“两面派”策略这一特殊的、独创性的统一战线工作办法,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救国,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内部阶级关系大变动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一)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以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①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提出并坚持了“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系统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思想,将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主持实现党的战略和策略转变的过程中,坚持民主的领导作风,凝聚了全党智慧,为全党正式转变和确立新的策略路线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历史转折的序幕。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正式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为全党策略路线,并提出了各项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北平西南的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所进行的一场殊死的搏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响应,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