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涛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诗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纪回眸 陶坛百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陶学 ?乃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阅读、鉴赏与评估的研究之学。当代陶学与传统陶渊明研究颇有区别 ,它力求摆脱传统陶渊明诗文评点或对个别问题即兴随感性的研究模式 ,而是将陶渊明的思想、艺术和接受作为一个自足系统加以探讨 ,倡导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梳理陶学进展 ,不再单纯归纳或重复先贤的已有结论 ,而是为了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让陶公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生命通过读者的参与和创造不断发扬光大 ,千古流芳。今天 ,当吾辈站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来回顾陶坛百年 ,尤为百感交集 ,心潮澎湃。但囿于篇幅所限 ,又难免…  相似文献   

5.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李华自1977至1996年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出现了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今,值此世纪之交,我们对过去20年陶渊明研究发展里程进行回顾,目的是为推动陶学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开拓前进。这无疑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6.
一千五百多年来,历史投有掩没诗人陶渊明的光辉。人们的讴歌,从推祟他韵隐逸到他的诗文然后又论及他的人格精神,使陶渊明成了不朽的存在。而这在最最推崇陶渊明的宋代,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郭景华 《兰州学刊》2007,(10):181-184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八、20世纪80年代登坛的陶学家 (四十六)李锦全 《陶渊明无神论思想试探》,《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1期。(四十七)孙静 1、《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4期。2、《真、淳、朴——陶渊明美学观与其艺术风格》,《光明日报1983年3月22日。3、《今日见余晖——关于陶渊明研究的点滴杂感》,《九江师专学报》1984年1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陶渊明研究已成为全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较前大有进步。有关研究成果之丰富,尤为令人鼓舞。 八五年夏季,江西省为隆重纪念陶渊明诞辰一千六百二十周年,由省地市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九江市联合举办首次全国“陶渊明学术讨论会”,十四个省市的八十多位陶学专家和陶学爱好者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六十余篇;去年  相似文献   

10.
赵治中先生的专著《陶渊明论丛》,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 1999年 11月正式出版,这是陶学研究领域里获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书名冠“论丛”,顾名思义,是各立主题,单独成篇,集结成书的;但仔细解读,则又是自成单元的:先从政治、道德、感情等倾向上评论陶渊明,再探讨陶渊明与自然的关系,又对陶渊明人生境界作系列的剖析,最后是对其艺术特色与个别作品的研讨。这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是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并非东一锤西一棒。作者的研究从一个领域拓展到另一领域,由作家的外部逐渐深入到作家的灵魂、作品的内蕴,不断…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关于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文章专著不少,但是,对其身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完整。由于历史记载不明确,对于陶渊明的身世颇有争议,说法不一。多年来,我倾尽心力,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特别是接触到陶姓各支族谱,实实在在的文字记载摆在面前,我的祖先正是这位伟大诗人。作为陶渊明大儿子陶俨的一大支派,我们昌邑陶姓辗转迁徙,休养生息,竟达万人之众。本文旨在重新把陶渊明的有关资料摆在案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释疑解惑,通过对其身世的判定,让广大读者更深地了解陶渊明的诗文成就,也为后人研究陶渊明提供…  相似文献   

12.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 ,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 ,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 ,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的文化意蕴。在研究了大量的和陶诗之后 ,本文所要强调的是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 ,对节操的坚守 ,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 ,我们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 ,而这正是符号的特点。至于和陶的人 ,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 ,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陶渊明不断地被追和 ,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强化。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把酒与诗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的 ,陶渊明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的、重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 ,有些时候陶渊明通过酒来韬晦免祸 ,自我保护 ,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看法。第二 ,陶渊明时常借酒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第三 ,陶渊明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 ,并借酒寄傲养真。  相似文献   

14.
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渊明日益显扬,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  相似文献   

15.
东晋、刘宋之际的诗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久享盛名。自南宋以来研究其人其诗的著作很多。解放以后也有不少人著文讨论,但由于受尊儒反法观点的影响,谬误甚多。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进行的今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陶渊明放在当时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具体历史环境中重新加以研究,许多问题就容易看得清楚了。陶渊明出身于土族地主家庭,其曾祖是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①,其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其父陶逸官至安城太守②,到陶渊明这一代略见衰落,所以他的诗文中往往有一种破落贵族的口吻,门阀观念十分强烈。在《命子》诗中陶渊明用前六章历叙自己家族的显赫历史,一直说到祖父和父亲也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在后四章中他说自己是远不如先祖那样威  相似文献   

16.
到了宋代 ,陶渊明开始受到一致的推崇。宋人对陶渊明的景仰 ,首先在于对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的高尚人格的推重 ;陶渊明在世俗生活中时时体现出的高怀逸趣———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心情 ,让宋人羡慕不已。陶渊明在宋代备受推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宋代内忧外患 ,士大夫忧心忡忡 ,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顿人生、超越痛苦的精神榜样 ,而陶渊明正是最理想的人选。苏轼一生推重陶渊明、由衷喜欢陶渊明。朱熹慧眼独具 ,对陶诗有特别的体味 ,看出了陶诗内涵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是在宋代得以最后确立 ;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宋人发现并给以理论上的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17.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3,(5):109-111
冈村繁先生在《陶渊明新论》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似乎脱离世俗的荣达纷争,始终恪守恬淡寡欲的孤高精神,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极任性地固执于自我本位主义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强世俗欲望的人物。换言之,支撑他隐逸生活的是一种极其任性的自我意识和奇妙变形了的世俗欲求。”这样的陶渊明新论,在中国学界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莫砺锋 《学术月刊》2012,(1):109-117
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而且准确地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从而深刻地剖析了陶渊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此诔对陶渊明生平的叙述及评说有助于增进后人对陶渊明的理解。例如,以隐逸诗人名声永垂青史的陶渊明为何有几度出仕的经历?又如,王弘及檀道济同为江州的地方长官,陶渊明对他们的态度为何颇不相同?种种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确切的解说。在晋宋之际那个黑暗的时代,若不是文名震世的颜延之及时撰写《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进行揄扬,陶渊明其人完全有可能取湮当世,此诔堪称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 ,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 ,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周薇 《江汉论坛》2003,(1):81-83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