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既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也是广大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总结经验,完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笔者在近期对我省绵阳、泸州两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一、医改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绵阳、泸州两市是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城市,从1997年1月开始实施改革。近一年半来,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改革试点工作起步平稳、运行健康、不断完善,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改革实施办法坚持统一规范与县区实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社会保险改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并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但各地统筹的范围、对象、办法等各具特色,做法也不尽一致。据此,一体化社会保险改革需要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退休费用负担轻重、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等实际出发,稳妥地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范围和对象问题。一体化社会保险改革的范围和对象,必须严格按《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和最近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保持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稳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349号)明确的分工负责体制执行,绝不能超越工作职责和范围,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具有主动性。二、关于实施步骤和方法问题。一体化社会保险改革是一个渐近发展的过程,不能要求5项(养老、失业、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我国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交流和研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问题,5月9日至12日,劳动部在我省绵阳市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江西、山东、河北、山西、广西、四川、北京、大连、烟台、平顶山、桂林等24个省、市的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劳动部社会保险司田华民副司长出席了会议。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的改革。这三项改革中,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工作涉及到医、药、患等环节,范围涉及到全  相似文献   

6.
王慧丰 《劳动者》2005,(6):35-35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劳保医疗制度,企业职工享受免费医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解决了职工就医的问题。但是,这种大包大揽的公费医疗制度,也日益显现出无法根除的弊端,如拖欠职工医疗费、企业负担沉重等问题日趋严重,已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医疗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8.
前不久,我们对国家确定的我省医疗改革试点城市绵阳、泸州两市关于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试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1000户接受调查的职工中有86.10%的职工认为建立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很有必要。事实证明,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一、职工对已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肯定态度。过去几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个人适当负担医疗费办法;实行部分医疗费用个人包干节约归己,超支报销或大部分报销;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等。从调查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为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国务院在镇江,九江两市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最近,国务院在镇江市召开了职工医疗深险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部署了在全国扩大医改试点工作。为李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改扩大试点会议精神,省政府确定我省绵阳市、泸州市为国务院医改第二批试点城市。并召开了全省扩大医改试点工作会,对我省扩大医改试点提出了要求:决定成立省医疗改革领导小组,同时,要求泸州、绵阳两市也成立领导小组,并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在进度上要求试点城市争取用半  相似文献   

10.
劳动部保险司近日在江西九江市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会议总结了"两江"(九江、镇江)试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原则,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进程的任务。会上,介绍了"两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办法、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会议指出,全国加快医改进程,形势紧迫,势在必行。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的150个市县实行了离退休职工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至94年底,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个市、县实行了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这为推进医改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两江"医改试点半年多,起步平稳,进展顺利,取得了很大成绩,一  相似文献   

11.
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陆续在全国58个城市中进行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完善。一是医疗保险覆盖面窄,实行属地管理难。目前不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仅在国有、大集体企业中开展,这必然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积累少,社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医疗保险改革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除动员极少数未参保的国有企业参保外,重点应把小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纳入改革范围,争取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参保,促进  相似文献   

12.
文倩 《劳动世界》2016,(30):14-15
1998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此后又不断进行改革,整合城乡医保与职工医保,打破医疗保险制度的"二元结构",旨在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由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种种弊端,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过度医疗"等种种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合法利益,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文从"过度医疗"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这一现象频繁发生的原因,并由此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其更加完善,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创立于五十年代初期,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公费医疗制度。主要对象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伤残军人和大学生,经费来自各级财政拨款,可归属“政府保险”类型;二是劳保医疗制度。主要对象为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职工供养的家属享受“半公费”待遇,经费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福利费中列支,属“企业保险”类型。1994年以后,企业逐步实行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简称“大病统筹”)类型。  相似文献   

14.
徐清琳 《劳动世界》2016,(17):23-24
在“全民医保”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其医疗保障体制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视角,揭示目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在现有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学生医疗保险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若干参考建议。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亟待通过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依法明确规范政府责任等基本途径加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根据这个规定,目前我国各省、市正在陆续制订和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认识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一、最低工资制度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关系最低工资制度是指由国家规定的合格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其所在单位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保障制度。有人把最低工资制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体系之一,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进程。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逐步建立城镇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对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基本办法做了统一的规定;省政府已研究确定沪州、绵阳两市为我省医疗改革试点城市,改革实施工作将于今年底和明年初起步,我省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从此将按新的模式扩大试点,并逐步趋于统一规范和社会化。推进并搞好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对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医疗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前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政府承担国有企业甩下的社会包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从服务于企业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实施政府部门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谈判功能与信息功能,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的攀升.未来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必将完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又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权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劳动者再就业问题,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原劳动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一些地方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非全日制用工给予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位阶都比较低,实践中又不是完全统一。2007年《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