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新  戴地 《学术探索》2013,(1):12-17
本文利用2011年北京市婚姻家庭会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北京城区已婚人群的婚姻质量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夫妻对婚姻的评价是满意的。积极的夫妻互动是影响夫妻婚姻满意评价的重要因素,物质性因素对人们评价婚姻满意状况无显著关系。夫妻间积极性的互动关系包括:夫妻间积极的意见沟通、相互陪伴、有满意的性生活和知心。其中夫妻间的相知和默契是最重要的影响人们评价婚姻质量的因素。个人自评的身体状况和是否雇用保姆亦对人们评价婚姻满意状况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转眼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施行三十年了,作为对社会人口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政策必然引起社会多个层面的变化。通过在吴江地区的调查,笔者发现赘婿婚姻的比例开始上升,人们对赘婿婚姻的观念也有一些改变。本文试图从文化层面阐释独生子女政策对赘婿婚姻的影响。运用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与赘婿婚姻之间是一种亲和性关系,人们对赘婿婚姻的接受也有利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3.
阿秀 《家庭科技》2013,(10):4-5
当婚姻生活变得平淡时,伴侣身上那些原本吸引双方的美好品质,如稳定、可靠、现实、理智等,慢慢成为婚姻无聊的源泉。多数女人用看影视剧打发空闲时光。很多女人从影视剧中找到了自己婚姻的影子,时而忧伤、时而痛楚。也有人抱怨,影视作品过度渲染不良风气,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其实,婚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也可以提供婚姻改良的样板,人们可以从中找到给婚姻保鲜的方法,关键在如何取舍。  相似文献   

4.
正一段婚姻是否幸福,一般由几个因素组成,主要是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是否牢固,夫妻间的各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幸福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婚姻幸福是指身处婚姻中的人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以及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是在婚姻生活中,各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自得状态。婚姻幸福指数便是衡量身处婚姻中的人们这种感受具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婚姻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绍洪 《兰州学刊》2003,(5):145-147,131
婚姻观念的转变 ,将引起婚姻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对婚姻内涵的全新思考 ,包含着对结婚目的、择偶标准、夫妻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性观念、离婚和再婚等的全新认识。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角度 ,来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婚姻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婚姻档案属于人们确定婚姻关系以及解除婚姻关系的相关法律文书,管理工作实施效果会对人们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展开档案管理时应注重科学性的实现,避免管理中出现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泄露等问题,促进婚姻档案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对人类婚姻史的研究,自十九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刘发岑的《婚姻通史》是我国理论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一部专著,它一问世就得到人们的好评。笔者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抓住了生产力和社会体制对婚姻的决定作用 国外的婚姻史著作,都只重视实证和调查,没有抓住生产力和社会体制对婚姻制度与婚姻生活的决定作用,未能系统地揭示人类婚姻形成及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性。刘发岑以其二十年的艰辛著《婚姻通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从生产力和社会体制作手,系统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现当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婚姻生活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把古今中外人类婚姻的全貌展示到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我国应建立无效婚姻宣告制度黄军通常,人们都是从法律意义上去理解婚姻一词的内涵的,即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以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结合。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以这一角度去认识婚姻,那么“无效婚姻”这一概念则显得自...  相似文献   

9.
帮助渴求幸福婚姻的人们 在决定放弃央视高薪和稳定之前,茱莉就已经发现身边有很多人的婚姻并不幸福.采访过几百对婚姻幸福及不幸福的夫妻之后,她分析,婚姻不幸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表象上的出轨或是喜新厌旧,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观、人生观、沟通方式等的巨大差异.简言之,就是两人"不适合".  相似文献   

10.
邵宜 《学术研究》2007,(4):155-158
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中重要的一支,随着婚姻双方年龄的多样化,原来的称谓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变异。本文考察广州老夫少妻婚姻类型中双方称谓对方父母的情况。文中借助社会学的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特殊婚姻类型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特点及其规律,展示特殊婚姻类型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变通与机智。  相似文献   

11.
中州大地流传着许许多多民歌。这些民歌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婚姻习俗的。它象历史的见证人,也象一面镜子,让人们从它身上看到了中州婚姻习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一部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自有人类以来便存在的社会现象。说它常新,是因为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婚姻形式和不同的婚姻道德观念。 目前,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经济大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反映在婚姻问题上,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有爱情的结合。但随着对外开放,外国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地传进国内,其间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由于受西方社会方式的影响,在恋爱婚姻问题上,  相似文献   

13.
唐代传统婚姻道德裂变溯源渠长根,贺艳秋婚姻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婚姻制度的演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婚姻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强调礼法、婚姻包办、重视贞节、从一而终、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但是在唐代,人们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婚姻的社会动机和个体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就是婚姻的社会动机。婚姻的社会动机与个体机动是有差别的。它的出发点不是个人生活和生理,而是群体两性关系和群体生活、生育等利益。从群体性关系、群体生活和生育利益出发制定的婚姻形式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这是婚姻的本质。制定婚姻制度所追求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婚姻的允许和禁止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体现在允许和禁止的规定之中。从中国的婚姻发生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有婚姻之前的人们称谓的“杂婚”“群婚”实质上是无强制规定的“杂交”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吴旭霞“宗室”,一般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在封建社会一般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他们是封建国家里地位最高的宗族,他们的婚姻有着与一般贵族或平民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对宋代宗室的婚姻作些探述,使人们对宗室这一特殊阶层有进一步的了解。(一)婚姻是...  相似文献   

16.
有关婚姻的素材或事实是由婚姻观念的建构与分类来截获的。不同的婚姻理论对其所涵盖的不同内容的追逐与强调,使人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没有对婚姻本质的解答,不同的婚姻解说无论是“新”与“旧”,还是“对立”与“补充”,仍然不过是在旧有理论平台或框架内的形式变换而已。婚姻是立于生产的基点,对人类性行为的制度规范。婚姻的制度性规范的中心事实或核心指向,是“生育”这一“性”的基础性功能。基于此衍生出对“性”的文化附加,使性的功能不断地被建构出来,产生了联姻机制与性经验机制在重叠中的差异。“婚姻—家庭”这一连续性预设产生了对婚姻理论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多年的鲁迅研究中,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几乎一直是人们避而不谈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鲁迅研究的正常深入进行,人们已经开始对此有所注意。但是,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与鲁迅研究的其它方面相比,对这一曾给鲁迅的思想和性格以很大影响的悲剧婚姻的研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六礼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大事,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关口。我国古代男女结合,要确定婚姻关系,要都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确定婚姻关系。这种程序是被社会所承认的仪式。它是根据道德的,经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需要,也是男女双方为巩固婚姻关系本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各民族的婚姻都有一套仪式行为,简称仪礼。婚姻仪礼是婚姻礼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古代人们特别重视的礼节。如果不按婚姻仪礼结婚的男女,社会上就不承认他们的婚姻是正当的。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特别复杂,并通过各种仪节得到社会承认,保证婚后幸福,爱情永固。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成千上万正在恋爱和已经结婚的人们来说,爱情永远是一个充满诱惑而又充满疑问的话题。男女双方要了解彼此是否真正相爱并非易事。为了帮助人们明察自己的感情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真正的爱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婚姻问题专家查里斯·谢德博士提供了成熟婚姻的五大要素。对于正在考虑  相似文献   

20.
人们大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中国人的婚姻高稳定、低质量”,“60%的夫妻是凑合型”,“改革开放使性观念混乱,离婚潮泛滥”。然而,提出这些观点的人实际上从未进行过有关的实证调查。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现状究竟如何?中国人的凑合婚姻真有那么多吗?市场经济和外国文化对婚姻层面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题为《转型期中国人的婚姻质量》的全面性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下面刊登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