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先秦政治婚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明德 《文史哲》2002,(3):113-119
就族类、中原诸侯国关于夷狄的概念及国势而言,先秦政治婚姻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先秦各国主要出于结交军事同盟、恃大国以图存、取人之国、巩固盟约、解除兵威、酬恩报德等目的而联姻,但各种联姻的性质却不尽相同。先秦政治婚姻呈现出多元化、多方位,“媵”婚现象比较突出,小国往往被婚姻大国所灭,强国干预弱国内政等特点。尽管先秦时期的政治婚姻与汉唐和亲有很大差别,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却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略论唐代的政治婚姻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婚姻是以婚姻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婚姻形式 ,它是唐代政治、军事斗争的产物 ,其方式和类型也随政治、军事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 ,政治婚姻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唐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有利于边疆和平和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朝廷与藩镇联姻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维护中央集权 ;藩镇之间联姻在初期巩固了军事同盟和地方割据 ,至唐末又有助于壮大强藩的势力 ,实现局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政治婚姻与晋文公称霸马晓丽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他的称霸,固然与他长期在外的磨难和回国后的整顿内政有关,但也与他同狄、齐国、秦国的政治联姻有很大关系。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论述。一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自小好士,到晋献公作太子时,他已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诸子流派的划分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线索,但是自汉代以来对于先秦时期学术发展趋势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司马谈和班固的认识基础上.事实上,根据传世的先秦文献及近年来地下出土的先秦文献等记载,先秦时期并不存在后代所说的百家之说.因此,不能把一些子书及出土的文献简单或笼统地冠以某家之作品,采用"某子学派"的说法似乎更接近于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5.
先秦史是中国历史的源头,各个时期的学者都比较重视对先秦史的研究,但是时至今日,先秦史的研究仍然还有很多的盲点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秦存世文献的稀缺;二是因年代久远,先秦文献的真伪难辨。加上近代以来学术界形成的"孤证不立"的共识,因此,对先秦历史文献的史料考据的任务变得尤为紧迫。随着近百年来大量地下出土文献的发现,利用出土文献来考据先秦史的研究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本文从先秦史研究的现状入手,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对先秦史研究的贡献,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对先秦史料进行考证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先秦时代(公元前5——前3世纪)社会形势需要、墨者先后主要活动地域、同时期诸子相应论述,以及《墨子》书内容(尤其是十论)前后不一为依据,叙述墨学在先秦的历史发展是经历了早、中、末三个时期。这样以社会学说史的角度考察墨学,既揭示先秦墨学在发展中的内在逻辑过程及相应的阶段性改变,也说明先秦墨学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区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礼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代之礼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礼的发展脉络并对西周、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来揭示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鼎盛和转型时期的特征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修辞学史研究的开拓,先秦诸子的修辞理论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与阐释,但将先秦诸子修辞观加以比较的专论似还未见,本文的探讨也许能在这方面补一个缺.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他们不是语言学家,更不是修辞学家,但他们在论述哲学、政治、美学、伦理学等问题时谈到了许多有关语言表达的问题,显示了他们对于修辞的看法.也正因此,先秦诸子关于修辞的观点,是与他们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特点方光华中国史学,源渊甚远。传说黄帝时期设立了史官。夏商两代,史官分左右史,左史纪言,右史纪事。商朝还有典与册的的历史典籍。西周时,史官分工更细,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侍史、御史、女史之称。这些史官有的掌管国家的典章,...  相似文献   

10.
齐秀生 《东岳论丛》2005,26(1):136-14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产生较早,漫长的先秦时期是各种制度包括选官制度孕育、发展的时代。先秦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先秦时期至少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先秦多渠道选官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渊源,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演变过程中,儒家消费思想独树一帜,后经孟子、荀子、曾子等人的补充和发展,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先秦消费经济思想体系,并在中国经济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儒家消费思想的主张可归纳为:1.黜奢崇俭;2.等级消费;3.礼仪和宗教消费等。先秦消费思想的演变是以其深层次理论和逻辑底蕴为背景的,包括:生产决定消费论、欲望论、义利论等理论和思想。先秦儒家消费思想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也产生过负面影响。从现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先秦儒家消费思想既有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积极一面,也有限制消费从而扼杀经济增长的消极一面。其中,等级消费及礼仪性消费思想中的不合理部分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12.
工作团队已经成为组织的主要运作方式,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合作的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哲学、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反映,并综合形成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和"的理念,后在先秦儒家大师那里得到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名学和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名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派,对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代的名家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史学家的影响,然而,汉代学者关于名家的论述却十分模糊,存在着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名家的特征,考察名家人物,讨论名家与辩者、名家与名学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156-156
著名先秦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主任晁福林教授。已于2007年11月7日正式调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工作。与此同时,苏州大学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成立。晁福林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先秦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撰有《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先秦社会思想研究》《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先秦民俗史》等专著,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艺生态学思想的发生期;而这种思想意义的发生,是以特定思维方式的发生开始的.此际不仅某些文学作品萌露出比较鲜明的生态意识,而且文论中突出彰显了文艺生态学的某些重要命题.先秦文论家对文艺与"政象"、文艺与人"心之枢机"、文艺与"两仪"关系的描述,不仅体现了文艺生态学思想发生期的哲学高度及意蕴,也显示出先秦文艺生态学思想的广泛样态及其深入性.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一次剧变的时代,由此产生的先秦政治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本文根据史料将先秦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大同时代,二、小康时代,三、封建时代,四、春秋时代,五、战国时代.与此相对应有五种传统与制度:大同时代是"禅让制度",小康时代是"王朝传统",封建时代是"封建制度",春秋时代是"诸侯联盟",战国时代到秦汉则走向了"郡县制度".皇、帝、王、伯的四分说,推翻了疑古派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的歧见,还原了先秦历史分期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论说文是论述解说道理的文章.言语受到重视,言语权力下移,是先秦论说文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觉醒和"立言"思想的形成是先秦论说文体产生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人们将论说文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政治斗争也是论说文出现的一个直接动因.问答和辩难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因此,教育的发展也是先秦论说文繁荣的一个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逻辑史的科学研究,是从胡适的《先秦名学史》和郭湛波的《先秦辩学史》开始的.但胡适的原著为英文,逮至1983年才有中译本与读者见面.郭湛波的著作也仅限于名、墨、荀部分资料的梳理.解放后,直至前几年关于先秦逻辑的断代史也仅有两部问世.新近出版的由孙中原同志所著的《中国逻辑史》(先秦),无疑地仍是这个领域研究中的新收获,新成果.由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个特点或优点.  相似文献   

19.
岭南地区包括两大水系,我国广西、广东境内的珠江水系和越南北部的红河水系.两大水系均发掘出土先秦时期的铜器.这说明从先秦时期起,铜器制作技术就从中原传播到了岭南;铜器制作技术沿着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进行扩散和传播;先秦百越民族在吸收中原铜器制作技术的同时,制作出自身特征的铜器并用于军事和经济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考察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就要从先秦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哲学特点及其主要贡献谈起,然后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理学——宋明时期的儒学对于先秦儒学的承继关系以及它本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作出的发展,从而对于在中国封建时代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给以较为深入的分析与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