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吴四姓”中的“吴”应指“东吴”,并非仅限于吴郡、四姓为张、来、陆、顾,特.或分别为文、武、忠、厚。四姓排列顺序的变化,反映了其地位高低的变化。东吴后期由于顾氏势力最为雄厚,最终演变为顾、陆、朱、张。  相似文献   

2.
笔记小说等历史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语言资料,其中不乏方言资料.吴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同时吴方言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文章在梳理江浙吴方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利用唐宋代笔记小说、文集等文献窥探唐宋江浙吴音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先从考古发现上证明“太湖地区的吴文化直到春秋晚期才繁荣”这一现象入手,进而推出一系列考古学佐证,揭示宁镇地区湖熟文化与吴文化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并结合当时地形地貌的推断、“横山”“梅里”等相关地名的记载与传说、“吴”之名称的来源,从考古、史籍以及地理学、古文字等诸多方面加以论证,得出了吴国及吴文化应是以宁镇地区为发源地,继而不断向太湖地区扩张,最终繁盛壮大于此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丰溪一秋叟     
发源于黄山的浮溪流经洽舍,与富溪交会,以下称丰乐河,途经歙之西溪南(今属徽州区)称丰溪,“丰溪”古时就是西溪南的代名词。丰溪至明清两代更是人才辈出,不仅有众多富甲一方的徽商,而且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到了晚清,丰溪又诞生了一位一生坎坷的书画家——吴镆。吴镆。号秋鹿,一号秋叟,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方少求先生考证:吴少时在浙江余杭当学徒,店老板延师授图让他作伴陪读,他睿智过人,并勤学苦练。画学浙派,  相似文献   

5.
从吴文化记载看《史记》的文化综合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科 《文史哲》2002,(2):94-97
《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等篇章,对吴国的历史文化有较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先秦西汉时期吴人尚武好勇、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等特点。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区文化载入史册,体现了《史记》的文化综合特点。这种综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创造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清初开始,终其后半生,吴梅村诗文、剧作中随处可见身世沦落的慨叹。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对自身命运沦落的伤悼,且由此形成独特的观照人生世事的思维定式,即尤为关注个体生命在乱世中的沦落,以此视角去展现时代的苦痛和人生的悲哀,"沦落"成为吴梅村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吴梅村的沦落情结是源于他的游移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辑了作者从书画中和其他书籍中钩索出的几篇吴梅村的佚作,并做了简要的考释。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贯通文史的著名学者,吴世昌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从贯通中西的世界文化视野和求真与爱国相融一体性两方面阐述了吴世昌先生为当下学界带来的学术启迪和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12.
明中后期,诗坛复古的呼声此起彼伏。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主流以强大的优势横扫诗坛,以公安、竟陵为代表的楚文化亦风靡一时,而在两大强势文化的夹击下,吴文化风雨飘摇。尽管未能引领诗坛主流,但处于弱势的吴文化仍与强势的齐、楚文化鼎足而三。王世贞作为后七子领袖挥戈诗坛,但其吴音不改。钱谦益倾力编纂《列朝诗集》旨在保护吴文化传统。吴文化与齐、楚文化共生的命运说明了文化本身的稳定性,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地因外界强加的力量而改变。  相似文献   

13.
吴文化即吴地文化,也称"太湖文化",从一万年前诞生至今,一直是吴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凝聚力之源.在以"知识经济"和"人地和谐"为主要内涵的太湖时代,吴文化具有"融合"、"创新"、"务实"和"崇文"等精神特质,成为长三角地区"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营养源.随着历史发展,吴文化的价值增值对于太湖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翰林院素以文翰著称,地位十分重要。明代翰林院不仅集唐代以来翰林制度之精华,而且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特色。然而对于明代翰林院之始置时间,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今人研究却存在颇多歧异。本文作者从史料学、校勘学等多角度对歧异诸说进行了逐一的考订和辨析,否定了“壬寅年”(1362)说、“即吴王位年”(1364)说以及吴元年(1367)八月说之可信性,力证明代翰林院实始置于吴元年(1367)五月。  相似文献   

15.
吴文化中的反抗精神、创业精神、敬业精神以及善长经商、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意识,参与造就了开明书店;而开明书店以其先进的文化意识造就了具有民主意识、独立自由意识、开明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的“开明人”;吴文化和“开明人”对我们至今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五四”的一个口号。吴稚晖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以这个久被遗忘的人物为个案 ,以探讨五四时期人们是如何具体地提倡科学的这一问题。文章认为 :吴稚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 ,一方面不忽视当时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即形式逻辑和以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 ,更注重于提倡发展科学事业 ,提倡使用和制造工具 ,发展物质文明。他的提倡科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主流选择 ,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7.
晋楚争霸与晋“联吴制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处于对峙的均衡状态时,一个打破当时战略均势、改变列国间力量对比及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晋国成功推行了"联吴制楚"的战略方针.其后,吴、楚反目并争夺于江淮,吴国崛起并与仍为楚之属国的越国相争于东南以及继齐、晋、楚称霸后,吴、越相继称霸等,都与这一战略方针在当时的成功推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对春秋时期地域文化的互动研究中,这也是一个有着典型意义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的奠基者。而早年在留美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并且,他先后发表了《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之分类书目》、《民族与国家》、《马志尼的国家主义及意大利的统一》等重要论著,亦为其国家主义观之结晶。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文藻先生早年参与大江会的活动及早期有关国家主义的论述来透视其国家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台湾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是在研究《歧路灯》方面带有总结性的学术专著。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五次到李绿园生活过的许多地方逐一考察。书中对李绿园的生平、《歧路灯》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给以全面论述,其中许多资料为首次披露。对《歧路灯》的修辞艺术分析得尤为独到,开辟了《歧路灯》流布和研究史这一新领域,对《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的评价比较公允和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胡火金 《学术界》2012,(2):177-185,287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和整合,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