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其特定的内涵,对台湾民众认同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台湾民众"社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及民众心理变化的脉动。基于此认识,首先从纵向角度梳理了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产生及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变迁;接着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横向角度,以对2008年以来福建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描述台湾民众复杂的社会认同现象及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后提出"在绵密的两岸双向交流中夯实台湾民众认同的社会基础",构建两岸共同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理论界》2009,(6):73-75
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农民工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必然经历的社会意识变迁过程,它不仅意味着从传统法律意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转变而且首先意味着从农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向市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的转变.具体而言,即由轻视和畏惧法律转变为重视和信仰法律、由无证据意识转变为有证据意识、由权利意识淡薄到权利意识浓厚、由无法律程序意识到有法律程序意识等,而农民工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思涵 《东南学术》2006,(2):115-127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相似文献   

4.
战后,国民党政权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对曾是日本殖民地的台湾进行中国化重建,并重塑了台湾族群已经模糊的中国认同。而二二八事件之后,中国认同下的地方意识开始出现。在历经数次意识形态论争后,台湾的族群认同矛盾渐渐凸显,开始转向脚下的台湾。1980年代以后,在西方思潮和内部政治、经济变迁的影响下,族群认同呈现出模糊不清的迷惘状态,甚至建构出了具有本土性的台湾认同,造成了社会和族群的严重撕裂。台湾族群认同的转折经历了"中国化"、"乡土化"、"在地化"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台湾社会内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斗争以及省籍矛盾激化的情况。另一方面这种转折又受到西方思潮的严重影响,是"边陲——核心结构"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近40年里,台湾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落后经济到先进经济的转变,成为世界著名的新兴工业发展地区之一。从50年代开始,台湾坚持了每年平均8%  相似文献   

6.
张小莉 《河北学刊》2003,23(2):178-183
晚清文化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嬗变,由单一的"崇儒重道"向杂陈的"中体西用"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但其始终以"崇儒重道"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国民政府设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又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着手进行国防重工业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到1945年底,资源委员会所属厂矿已发展到近120家.随着资源委员会在内地的大规模重工业建设,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战前的轻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转型;由民营工业为主,向国营工业为主转型;由沿海地区为主向内地为主转型.战时中国工业结构的转型,既是应对外部侵略威胁的结果,也是国民政府工业发展政策导向所致.战时工业结构的转型使资源配置向着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国家对工业的统制,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实力.但是,在战后继续实行这种统制性工业政策,则不利于中国工业的健康发展,使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艰难而坎坷.  相似文献   

8.
如何将"一盘散沙"的乡村社会聚合起来,建立与国家认同相关的新的社会联系,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社会组织基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阶级化"实现家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通过"集体化"实现个体社会到集体社会的转变,通过"社区化"实现家庭社会到社区社会的转变,并在流动性社会里推动城乡一体化。孤立分散的乡村社会因此成为具有广泛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的有机体。但这一过程并不是直线和线性的,期间充满着复杂的极化和回归因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推行以"教育台湾化"为宗旨的教育改革,使得台湾的教育理念由"实用"向 "适用"转变.分析"实用"教育理念及其对台湾经济起飞产生的积极作用,阐述台湾当局推行"适用"教育 理念的目的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霍耐特沿着黑格尔提出的一种"为承认而斗争"的观念,从黑格尔、米德、哈贝马斯等人那里汲取重要思想源流,从承认领域、承认模式、承认原则等方面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形成了极具后形而上学语境的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一种未被扭曲的自我关系,建构了基于爱、法律和团结三种形式的承认道德观,很好地处理了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道德信仰提供了"从自我认同到对等认同再到群体认同"的认同逻辑支撑和"由可信之信到确信之信再到信信与共"道德理论关照,对于社会道德秩序建构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华文散文,经历了由吟咏漂泊的游子之歌到面向印尼当下生活的转变,但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渴望保留自己的文化之根.散文中"故乡"由昔日单一的指向演变为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双向所指既指华人的现实家园,即蕴涵着作家生命与社会认同的"实体性故乡";也指华人的文化家园,即华族族群精神所系的"精神性故乡".在两个家园背后,表现了华人在现实和文化上的双重流浪中试图摆脱困境、寻求新生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政治学的分析视角透视20世纪90年代台湾文化产业政策提出的逻辑起点,我们发现,台湾文化产业的提出是台湾当局在面临社会认同破碎、执政合法性动摇的现实背景下的自我解救策略。台湾当局采取了三个向度的行动策略,建构了文化产业政策的合法性,以此将社会矛盾和自我认同引发的街头运动引入"深耕地方基层文化的‘宁静革命’形态",其目的在于重构本土化认同,以整合社会并巩固其政治权力。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家柱 《江汉论坛》2008,19(5):18-22
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后,要进行现代化建设,解决发展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要经历解决革命问题到解决建设问题的转变.毛泽东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解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革命问题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转变,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和方式,但他未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由解决革命问题到解决建设问题的转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这一转变,建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转变提供了立足于向现代社会转变,根据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历史观和方法论,开创了和谐合作发展模式,找到了与马克思当初设想不同、通过发展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社会的心灵史,真实地再现地域精神、民众生活.妈祖意象重复出现于台湾文学,既有日常生活的再现,更有精神价值的追寻与探问.当代台湾小说中的妈祖文化经历了从民俗描摹到历史认同、国族建构的书写变迁.  相似文献   

15.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晓虹 《社会科学》2008,58(4):46-53
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写作中的自我认同是指女性自我的身份和价值在社会文化的整体框架与秩序中的求证和确认."五四"至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的自我呈现为自我发现、自我失落、自我寻找和自我建构的认同过程,女性写作中的自我所表现出的由社会认同到性别认同再到身体认同的转换和深入,实际上是对男性菲勒斯中心文化颠覆与抗衡的渐次加强,由此女性写作中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建构.这表明女性写作的自我认同是对外在奴役的挣脱和主体自由的寻求,其意义在于自我行动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周来祥美学思想在90年代出现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的理论意义,指出这一转变的背景,是带有浓重黑格尔色彩的周来祥美学内在的两个根本缺陷--由黑格尔过于浓厚的目的论色彩和它回归式的封闭性.90年代周来祥美学的自我超越正是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的,从美学层面上思考与把握现代社会与历史,则成为和谐论美学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的契机,最终导致周来祥美学思想开始了从"体系时期"到"后体系时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方特产与当地人文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台湾地方特产更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经济和产业等因素密切相连。台湾地方特色加工食品以糕饼、茶叶和海产加工品为主,知名的地方特色加工食品共有87种。台湾非常重视对地方特色产业的辅导,近年来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诸多策略中,与地方特色加工食品产业发展较为密切的辅导政策主要有:"农村小型食品加工"辅导、"地方伴手"计划、"一县市一特色,一乡镇一特产"发展策略、"观光工厂"计划。台湾地方特色加工食品的营销方式主要有:媒体推介、文化行销、网络购物、会馆展销。台湾地方特色加工食品发展的启示是:借鉴台湾经验,大力发展福建地方特色加工食品产业;深化闽台合作,促进闽台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借用亨廷顿对社会身份的分类方法,将三线建设者群体的社会认同分为族群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史料我们发现,三线建设初期,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共同构成了三线建设者社会认同的主要形态,而到了三线建设中后期直至现在,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三线建设者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历时态下的时间轴,另一条是共时态下贯穿始终的"使命感"。时间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家对三线建设政策方针的改变,以及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体验,并最终折射为社会认同在不同时期呈现样态的转变。而"使命感"则很好地解释了三线建设者群体,无论是在三线建设初期的艰苦条件下,还是在三线建设后期直至现在个人境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均对三线建设保持高度情感认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